![]() |
第06版:市县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西区曾经有一座“纺织城” 创造郑州现代工业最初辉煌 (上接一版)国家投资铺设了陇海铁路专用线,把五大棉纺厂与全国各地联结起来,原料源源不断地运来,产品输送天南海北。 郑州国棉厂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很快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1959年,郑州国棉一厂被评为“全国工业先进集体”,1958年,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棉布质量评比中,三厂一种规格的棉布拿下全国第一,而四厂另一种规格的布也拿到第二名的好成绩。四厂厂志显示,1959年该厂上缴利税3567万元,而国家在这个厂的总投资不过3628万元。 10万纺织大军,“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 1983年12月,持续了近30年之久的“凭证买布”的制度宣告终结,市场放开了,老牌国有棉纺企业焕发朝气,锦上添花。 在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浩浩荡荡的10万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纺织业成为郑州市的第一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曾经达60%以上。 郑州棉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是1981年,这一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利润12302.7万元, 税金9463万元。 那时的棉纺路一带,是郑州市最繁华的地方。有人说郑州市政府建在西郊,就是为了方便对棉纺企业的管理。因为当时郑州市没什么大企业,主要就靠六家棉纺厂创造效益。1980年初,天然气引入郑州,首先保证供应几大棉纺厂及其家属区。 短短几年时间,不仅五大纺织厂连成了片,还建起了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另外还有4所纺织院校。郑州也开通了历史上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二七广场到国棉一厂。而配套的医院、中小学、电影院等也随之星罗棋布。1958年,西郊人口达到了17.4万。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均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出来的纱、布,由国家统购统销。改革开放后,国家不再负责销售,吃惯了大锅饭的郑州纺织企业,没有走上真正的市场经济之路,表面上几个厂生产经营依然红火,已经埋下了衰落的伏笔。 90年代初,棉花紧缺、成本上升成为引发郑州纺织业衰落的导火索,长期以来积累的“机制不活、设备陈旧、产品单一、包袱沉重”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集中凸现,生产能力从占全省的一半下降到不足1/20。 2003年,“用土地换生存”的方法被政府采纳,也就是让六大棉纺厂搬迁,将原有厂址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用土地的差价来更新设备,重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招商引资,行业重组,各个棉纺厂先后被拍卖、收购和改组。 根据棉纺区统一规划,原国棉厂区将会成为“郑州第二个CBD”,随着众多商业项目的进驻和资金的投入将引发新一轮的西区商业集聚,地铁1号线的开工建设对于增进东西联动、完善城市商业格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棉纺路为中心国棉厂区将会焕发新的活力,成为郑州高端群体聚集地,郑州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