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聚焦郑州“三规划一设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绘就蓝图 展望郑州美好明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绘就蓝图 展望郑州美好明天
骨架总体结构:两心、四轴、二十五节点公共中心体系:二主、五副、四特、八区生态绿环 郑州的“翡翠项链”

本报记者 李 娜 张 倩 实习生 刘锦丽 文 李 焱 图

九州腹地,八方通衢。

古老的中原大地孕育了悠久的华夏文明,黄帝文化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处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市,一头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积淀,一头承担起现代都市区的创新发展使命,在中原经济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格局,都市区规划、交通规划、水系规划、中心城区设计——“三规划一设计”如同阵阵春雷,响彻在中原腹地,绘就让人赞叹的美好格局。

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郑州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年)》、《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全面提升工程规划》、《郑州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提请审议,今日,如果表决通过,这将成为今后我市发展的蓝图,成为郑州市民的美好明天。

城市规划首次提交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本报讯(记者 李娜)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郑州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年)》、《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全面提升工程规划》、《郑州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提请审议,将城市规划拿到市人大常委会上审议,这在我市尚属首次。

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仅仅做好以上法定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如畅通问题、城乡生活品质提高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等,均需要编制相应的规划来进行有效的调控、引导和布局。

“再好的规划,若不能很好地落实,就成为‘用手画画,墙上挂挂’。为了将这些规划编制成果落实为实际建设的效果,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些规划提交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郑州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杨东方说。

将城市规划拿到市人大常委会上审议,在我市尚属首次。对此,杨东方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非法定规划成果缺乏实施的刚性,在提交市人大进行审议后,将以决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社会公布,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从而增强其实施的效力。同时,对实现“规划一张图绘到底”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次对“三规划一设计”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引领郑州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为增强市民的城乡规划意识将起促进作用。

《郑州市中心城区

总体城市设计》

总体介绍:郑州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由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该城市设计提出“华夏故里、中原枢纽、黄河绿都”的发展战略定位;从中原经济区、郑州市域、都市核心区等层面上,制定“一脉贯通,双心凝核,三轴为枢,四环聚城”的总体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并对郑州中心城区的中心、轴线等进行整体性安排,构建适度超前、富有弹性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空间结构:“一二三四”

根据《设计》,郑州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将体现为“一二三四”:“一脉贯通”,即东西向城市主轴;“双心凝核”,即二七广场主中心和郑东新区主中心;“三轴为枢”:西部历史文化轴线、中部商贸文化轴线、东部商贸文化轴线;“四环聚城”:商城历史文化环、城市公共聚集环、城市核心快速环、城市外围公路环。

骨架总体结构:两心、四轴、二十五节点

骨架总体结构为:“两心”:“二七主中心”,以传统零售商业为主;“郑东主中心”,以商务办公为主。“四轴”:一横,指以“郑上路—建设西路—金水路”和“陇海路”两条横向的交通输配廊道作为骨架,形成横向延展的复合发展主轴;三纵:古荥—高新产业园—市民文化中心轴线;紫荆山路—花园路轴线以及中州大道—郑东新区—龙湖轴线。“二十五节点”,指以城市的重要门户节点地区以及核心节点地区建立明确的空间标志,包括11个门户标志、14个核心标志、3个城市景观眺望高视点。

其中,规划中的株洲县从西四环至京港澳高速,长约23公里,规划轴线宽度根据地段及功能完整性需要,从1.9公里到5.4公里不等,轴线范围面积约94平方公里。

公共中心体系:二主、五副、四特、八区

公共中心体系具体来说,为“二主、五副、四特、八区”。

二主:即郑州主中心区包括二七广场主中心和郑东新区主中心。

五副:郑州副中心区包括福塔副中心、碧沙岗副中心、东站副中心、花园路副中心、龙湖副中心。

四特:惠济会展特殊功能区、市民文化特殊功能区、大学城教育特殊功能区、白沙省级文化特殊功能区。

八区:郑州片区级中心包括紫荆山路区级中心、经开区区级中心、北站区级中心、城北区级中心、二七新城组团中心、古荥组团中心、经开新区组团中心、高新区组团中心。

生态绿环 郑州的“翡翠项链”

春和景明、绿色满园,是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期许。对此,设计中显示的中原生态绿环,就如同一条亮丽的翡翠项链,环绕着城区。

结构理念为“两环两带多绿楔”:两环,是指环绕于中心城区的四环路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绿带所共同形成的生态内环,以及由炎黄生态带和周边铁路及高速公路生态防护绿地所形成的郑州市外围生态绿环。

两带:指从郑州市中心城区穿城而过的两条铁路生态廊道,分别为京广铁路生态廊道以及陇海铁路生态廊道。

多绿楔:指从中心城区外围呈楔状嵌入城区的生态绿楔,起到了连接整个生态绿环、维持良好生态效应的关键作用。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

(2012—2030年)》

总体介绍:为进一步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大都市发展模式,优化郑州都市区空间格局,深化完善《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指导郑州都市区的规划建设,引导都市区功能分区、交通导向、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编制了《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该规划由郑州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近期至2015年。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

未来近20年,郑州都市区将承载上千万级人口规模,以实现“活力郑州、幸福都市”为核心,郑州将变身为国家中心城市。

打造六大都市

都市区常住人口将达1500万人

本次规划范围为我市行政辖区,总规划面积7446平方公里。郑州都市区在发展目标上,从空间、交通、产业、人居环境、文化、体制创新方面,我市将打造建设田园城市、畅通城市、宜业城市、宜居城市、魅力城市、创新城市共6个都市来改善居民生活、繁荣社会文化、提升城市地位。

按照规划,至2030年,市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500万人以内;近期至201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以内。都市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00平方公里以内;近期至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0平方公里以内。

至2030年,都市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6.7平方米以内。其中,主城区、航空港区、三个新城区、四个外围组团、26个新市镇、238个新型农村社区人均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94平方米、121平方米、115平方米、115平方米、118平方米、82平方米以内。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

都市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按照《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我市将不断加大对生态廊道、公园绿地及防护林带等的建设,大幅提高城区公园绿地数量和质量,打造出功能完备、结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逐步将郑州都市区建成环境优美、城市特色彰显的生态宜居城市。至2030年,我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4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不低于12平方米。

我市都市区将形成“一带两区生态骨架、环廊相接生态网络、绿核绿心生态节点”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以“全市建三园、山区育三林、平原造四网”为任务,我市生态绿地建设将为都市区发展提供原动力。

外围建生态安全保护体系,核心区建“绿岛工程”,我市城市热岛效应将有效减缓。规划期末核心功能区内公园绿地共计120平方公里,生态绿地共计300平方公里,可满足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的目标。

航空港区变新城

划片发展功能各异

都市区将构建“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26新市镇、238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一城”就是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主体的航空城。

至2030年,航空港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将控制在230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航空港区将规划形成“一核领三区、两廊系三心、两轴连三环”城市空间结构。围绕“一核领三区”的空间结构,航空港区将形成空港核心区、北部片区、东北片区以及南部片区四大功能片区。

各片区具备功能各不同,空港核心区主要由航空枢纽、保税物流、自贸园区、临港服务、产业园区等功能组成;北部片区是航空港城市综合性服务片区,主要由航空金融、商业商务、文化体育、教育科研、生活居住等功能构成;东北部片区为航空港临港型商贸交易区,主要由航展中心、会议接待、科技研发、商业休闲、总部基地等功能构成;南部片区为航空港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主要由产业基地、航空制造、共建园区、商业配套等功能构成。

《郑州都市区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年)》

总体介绍:该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中心联合共同编制。

主要内容:通过规划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以航空空域、开辟新客货运航线、通用航空发展等航空航线主体网络为基础,以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等“四港”以及郑州铁路编组站、郑州国际陆港(国家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航空港空铁货邮联运平台等“三大货运多式联运中心”和郑州站、郑州东站、机场换乘中心(GTC)与郑州南站的多式联运中心等“三大客运多式联运中心”为支撑的“一网、四港、六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最终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

我市都市区交通发展总体目标将向着国家现代交通枢纽、国际航空大都市迈进,将着力打造成为“新丝绸之路”通道上的国家现代交通枢纽城市。

高速公路将建成“环+格网”状

结合现有的绕城高速,我市都市区高速公路网络将以“一环六横六纵”高速公路形成“环+格网”状形态,未来将规划新增三条高速公路:上新高速、商登高速和郑东高速。

“环”状高速公路表现为:晋新高速晋城—焦作段、巩登高速焦作—登封段、永登高速登封—亳州段三段高速公路组成后,将在我市都市区内形成西北—东南高速通道;郑东高速、商登高速相组合将形成东北—西南向高速通道。

“格网”状高速公路具体表现为:围绕郑州中心城区、航空城,郑洛南线高速、郑少高速、永登高速、焦桐高速、郑东高速、商登高速、郑民高速、郑州绕城高速西侧北延段将共同组成格网放射高速公路网络。

根据功能和位置不同,我市共规划25处一级公路客运站、24个公路货运站,来增加高速公路的客、货运承载能力。

高速铁路呈“米”字形发展

规划徐兰、京广客专和郑渝、郑济、郑太、郑合高速铁路线路共6条在郑州交会呈“米”字形,使郑州不仅成为国家铁路运输网中承东启西、承上启下骨架网络中的枢纽,也是加强西北与东南沿海、西南与东南互联互通的中枢。

在铁路货运方面,规划在侯寨布局侯寨编组站,取代现在铁路北编组站的功能,同时沿郑州市西南绕城铁路规划铁路西环线,并向东延伸至京广铁路以东,来作为铁路编组站的引入线。

集装箱中心站规划选址在圃田车站南侧,同时规划铁路北环线和东环线作为集装箱中心站的接入线。在“一主一城三区”核心区布置11个货场,在四个外围组团规划三个货场,分别为巩义货场、新密货场、新郑货场。此外,还将在九龙国际物流园区西侧规划九龙零担货站,来替代郑州东站的零担功能。

郑州机场变身国际航空枢纽

按照规划,我市将大力发展航空货运经济,在现有机场东侧将规划设置一处空港国际物流中心,将郑州机场规划以国际航空货运发展的龙头,来带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上街、登封、万滩发展通用航空,将建设以私人飞机维护、销售为主的通用航空运输体系。

在出入境航线方面,我市将增加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直达航线,加强与日韩、港澳台和东南亚国家的航线联系,同时扩展“北上广”等大型沿海门户枢纽机场和昆明、乌鲁木齐等沿边门户机场中转的海外旅客,间接扩展出入境航线网络。规划期内,我市将达到三大门户枢纽机场国际航线50%的通达水平。

此外,我市还将不断强化机场在中部机场群中的枢纽地位,与周边的支线机场形成轴辐中转模式,利用郑州的地理优势,提供中转优惠条件,来吸引跨区域长距离的航空旅客在新郑机场中转,来提高郑州的航空可达性。

《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全面提升工程规划》

总体介绍:该规划由郑州市水务局牵头组织,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编制。该规划结合郑州市生态水系的特点,以“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的理念,以建设生态郑州、美丽郑州为总目标。

规划主要工程内容:水源工程,按循环理念开辟新的生态水系水源;截污工程,要加强截污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水景观提升工程,对河道进行水面扩展、对河湖护岸进行生态修复、在适当河段进行滨水景观和节点景观建设等;河湖治理与水系贯通工程,将现有水系以及未来新规划的河流、湖泊、区域水系进行连通,以实现整个水系的动态循环。

《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全面提升工程规划》现状基准年为2012年;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16年;规划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提升规划的目标,是使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形成“水源优、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的健康水生态系统。

水源优:

规划区内水量水质全面提高

根据郑州市供水规划,到2015年,郑州市主城区和港区生活供水规模达到181万吨,2020年供水规模达到259万吨。

其中,备受关注的生活用水水源规划如下:

主城区,近期(2015年),建设刘湾水厂、侯寨水厂,从荥阳罗垌水厂外调水,共计新增水厂供水能力60万立方米/天。远期(2020年),建设桥南水厂、须水水厂、龙湖水厂,再新增水厂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天。

航空港区供水规划,近期(2020年):建设赵口灌区引水工程、航空港一水厂改扩建工程、航空港张庄水厂(二水厂)一期,共计新增水厂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天,使航空港供水能力达到40万立方米/天。

中期(2030年):建设航空港张庄水厂(二水厂)二期、航空港三水厂一期,共再新增水厂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天,使航空港供水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天。

远期(2040年):航空港三水厂二期,设计规模20万立方米/天;共再新增水厂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天,使航空港供水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天。

沿岸美:提升水景观

沿河两岸,杨柳依依,长亭立立,这样的景观在郑州今后将随处可见。

《规划》对郑州市区的几条重要河道两岸的水景观进行了谋划:

贾鲁河生态水系公园:以“鸿沟”楚河汉界文化、“贾鲁”治黄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依托,以“郑州八景”等文化为轴线;以沿河历史文化古迹为支撑,以水生态工程、水景观工程、郑州历史文化修复建设为亮点进行规划。改善贾鲁河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污水防治工程、生态景观工程和产业发展工程,努力把贾鲁河打造成为防洪安全、水清岸绿、堤路坚固、生态景观、宜看宜憩、文化底蕴深厚的休闲景观产业带。

将按照“一河、两区、三源、七湖、八景、十中心”进行布局。两区:建筑景观控制区和休闲观光区;三源:黄河水、再生水、生态循环水;七湖:西流湖、象湖、荥泽湖、贾鲁河、祥云湖、圃田湖、官渡湖;八景:古塔晴云、凤台荷香、圃田春草、汴河新柳、龙岗雪霁、梅峰远眺、卦台仙境、海寺晨钟。十中心:沿贾鲁河两岸建设10处市民服务中心。

金水河:金水玉带 中州翔龙

金水玉带——如意在执玉带环腰。金水河核心段与郑东新区如意湖共同构成了郑州的战略性城市空间骨架。

中州翔龙——商都舞龙水岸人文。金水河是郑州的母亲之河,金水河直接体现着商都郑州的古今历史发展。

《规划》确定金水河“一河两岸”区域的主体定位为:生态人文景观带。区域的功能定位为:活力之源——城市有机更新的动力源;文化之河——历史传承创新的展示带;生态之廊——滨水景观改造的示范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