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远离社会
烧钱是为“火中取栗”
药房托管是一种“医药分家”幻觉
教辅书浪费何时休?
汉服毕业典礼
褒扬声多一些更好
民众已不满足于审计点名
对阅读立法
不能流于一纸空文
该反思“以高考论成败”的思维
“假牌”
公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远离社会

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远离社会

回顾近现代以来的历史,教育本身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教育条件、科研条件都越来越好,但重大成果、大师级人物越来越少。社会科学领域,已许久不见晏阳初、严景耀、费孝通这样的大师。“大师难产”,主因在社会科学研究远离社会。

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远离社会的现象十分突出。政府部门组织的调研往往是围着领导讲话转,为领导讲话找理论依据、作注脚;而各类社科基金支持的项目,研究者们往往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或者带着事先设定的立场、问卷进行调查,花大量时间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检索资料,东抄西摘,用国外的理论观点抨击一番我国现行体制,提出一些不具操作性的所谓“理念性”的建议,就算完成课题交差。每年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以十万余篇计,仅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533种期刊上每年发表的论文就有万余篇,但真正能够针对社会问题作对策性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政府部门及其决策者们要彻底根治只唯上的顽疾,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特别是要认真听取有关不可行性研究的意见。能把不可行性因素排除,可行性自然就成为现实。真正实现科学决策。其次,要彻底改变现行的人事制度评价机制。尽快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科学规律、全新多元化的人事制度评价机制。让研究者们从无用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激励他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广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只有改革评价机制,社会科学研究才能正本清源,回归并服务社会。 孙东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