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郑在巨变 足音跫然 上一版3  4下一版
邓小平 殷殷叮咛早脱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邓小平 殷殷叮咛早脱贫
1960年2月,邓小平视察郑州纺织机械厂。
1960年2月,邓小平到郑州国棉四厂参观无梭织布机。
1960年,邓小平在郑州亲切接见豫剧舞台上的“响八县”唐喜成。

□本报记者 左丽慧

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解放郑州的人民解放军首长,邓小平有相当长的时间征战在河南,在中原大地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军事生涯。新中国成立后,他十分关注郑州的建设和发展,多次亲临郑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视察工作,亲自指导河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中,他最为关注河南人民早日脱贫的问题,希望河南早日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步入小康社会。他的丰功伟绩与风范,深深铭刻在河南人民心中。

[ 足 迹 ]

1960年2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来到郑州,先后视察了郑州纺织机械厂、郑州国棉四厂、管城区红旗人民公社、北郊人民公社、黄河花园口。同年,邓小平再次到河南视察,并在郑州听取河南省委工作汇报。

1980年,农村改革大潮在中原大地涌动。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于7月22日乘坐专列来到郑州。一路上,邓小平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是如何使中国农村尽快达到小康水平。23日清晨6时,邓小平乘坐的专列,沿着铁路专用线缓缓驶入郑州市区北面一个绿树环绕、环境幽静的大院,这里就是省委第三招待所(即黄河迎宾馆)。在省委第三招待所,邓小平接见了省委常委,听取了段君毅、胡立教、刘杰等同志对河南工作的简略汇报后,又做了重要指示;23日上午,邓小平一行来到黄河花园口,仔细观察了黄河主流的流量,询问了黄河泥沙的情况和防治泥沙淤积的措施。

1986年9月,经过近两年建设,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邓小平为黄河公路大桥题写了桥名。

[ 见 证 ]

1960年2月——邓小平到郑州视察的时间,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在与邓小平接触过的人心目中,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年93岁的原郑州市委秘书长苗青回忆,1948年郑州解放前夕,刘伯承、邓小平等几位领导分别给大家讲话,对解放郑州战役进行部署和安排,“小平同志个子不高,人很精神!”

当时在郑州市委办公厅工作的朱恪礼回忆说,1960年,他在办公厅曾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共中央西南局打来的,告诉他“邓政委(邓小平曾任西南局政委)要来郑州了”,考虑到事件的重要性,朱恪礼又将电话反馈给了河南省委。

著名摄影家、时任河南日报记者魏德忠曾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今年80岁的魏老回忆,1960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邓小平来郑视察时,尤其关注广大群众的吃、穿等生活生产问题,“小平同志当时在老鸦陈视察时,专门去看食堂,看群众吃什么。”魏老告诉记者,邓小平同志视察非常细致、认真。在性格上,他觉得“邓小平是个性情中人,敢于直言,比较率性”。

[ 声 音 ]

解放郑州战役打响前,邓小平曾这样形容它的重要:大战即将开始,郑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定要保障黄河铁桥的安全,保障铁路、公路交通运输,把各种物资及时运往前方。

1960年2月在郑州管城区视察时,邓小平边看边询问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了解郑州解放后,市民生活状况和无业人员安置情况后说:“我们打倒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人民翻了身,这仅仅是第一步,现在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尽快地富起来,要多想富起来的办法。我国人多地广,不能光靠国家,你们下边要多想想办法。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寻求如何发展经济的办法,尤其是城市。”

在视察中邓小平同志非常注意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当他看到红旗人民公社电机厂自己生产的电机放在厂房门口时高兴地说:“不简单,真不简单!过去这是外国人搞的,现在我们这样的小厂也可以搞。”邓小平同志到郑州纺织机械厂参观了厂里自己发明制造的洗碗机、切菜机、饺子机、面条机、馒头机后,很高兴,并赞赏和鼓励他们在机械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北郊人民公社,邓小平同志参观了公社农具展览室后,又参观了公社的土铁路、运输列车和拖拉机站。在参观中,看到了生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生产水平还很低。当他看到红旗人民公社的化工厂生产硝的工艺流程、设备还很落后,近似手工作坊,技术人员的水平低时,关切地告诉他们:“要请专家来,要派人去学习先进技术……不能让它永远土下去。”

邓小平还谆谆教导基层工作的同志,要注意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的生活。在视察管城区红旗人民公社和北郊人民公社时,邓小平同志还询问了公社的公共食堂问题,了解群众是否自愿参加食堂,有没有不参加的情况。得知经过动员,“大部分人愿意参加,有30%的人不愿参加”。邓小平说:“社员到食堂吃饭要靠自愿,如果过一段时间人家认为我们办得不好,要允许人家退出,如果办得好,赶也赶不走。”

看到公社新建设的厂房和办公大楼,邓小平就问这些建筑材料和资金哪里来的?公社的同志说,贷了部分款,木料、砖瓦都是从群众那里筹集的。小平同志听了后立即说:“要记清账,不要记糊涂账,到一定时候要还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他还告诉公社的同志说,搞生产,做计划,要考虑群众的意见,要符合当地的实际。积累和分配问题要妥善解决,既要不断扩大再生产,又要安排好群众生活。在视察中,他还要求公社的干部要有好的作风,轮流到大食堂吃饭,去体验生活,要关心群众疾苦,不要浮在上面听汇报。

1960年5月12日,视察河南的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要认真做好计划”。他说,提口号、提规划、提要求,要放长远一点,要有余地,要做十年规划,不能单纯地从一个角度一件事来看,要全面地联系起来看。

1961年的河南是“三年困难时期”重灾区,省委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展了整风运动。3月1日,邓小平途经郑州时指示:战胜困难的关键在于调动积极性,一个是干部的积极性,一个是群众的积极性。“‘整风整社经济退赔’一定要兑现,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于干部的处理,宁肯不及,不要过,不要随便戴帽子。要多种蔬菜,多养猪,搞好群众生活。”在谈到工业生产管理时,邓小平指示,要派干部加强领导,把原来好的制度恢复起来,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认真搞好奖励,如井下工作的奖励可以高于井上的。

1980年7月22日,农村改革大潮涌动中原。邓小平指出,农村要发展,要注意两点,“一是政策要正确,群众赞成联产责任制,政策威力大,有了正确的农村政策,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科学种田,要抓种子、搞好种子公司,繁殖良种。”在青年干部选拔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提拔青年干部,光靠推荐不行,要下去发现人才。

对黄河问题,邓小平在1980年7月23日强调:“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