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郑在巨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勇担当创建“医联体” 重责任同谱惠民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敢于天下先
省内率先成立区域医联体
勇担当创建“医联体” 重责任同谱惠民情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医改创新纪实
举办基层医师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河南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成立。
河南省首个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院士工作站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揭牌。
全国知名心脏外科专家周其文教授团队加入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图为郝义彬院长为周其文教授颁发聘书。
中心医院门诊楼外景。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王建明 封宁 文 丁友明 图

核心提示

在郑州西区,有一家医院在老百姓当中口碑相传,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不仅如此,这家医院勇担当、重责任,始终情系弱势群体,坚持多年为外来务工人员等免费体检。在全省带头开展全科医师免费培训,在省内率先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帮助基层医师提升技术水平,将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更多的基层患者享受到价廉、安全、规范、有效的优质医疗服务。

为何这样做?这家医院的院长说:有了基层医院作为“守门人”,大型综合医院便能节约出宝贵的优质医疗资源,为更多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护理服务,让三级医院回归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专业队伍的教学培训和学术科研的引领,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让疑难重症患者在三级医院医、教、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中看到更多健康希望。

这家医院就是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掌门人”叫郝义彬。这家医院一贯秉承“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服务理念,始终坚持公益先行,在创新中发展,以公益促效益,用实际行动为广大百姓健康提供服务和帮助,努力打造“惠民医院”。

【创新发展】

从高新区医院开诊,到郑州市康复医院、马寨镇卫生院和豫欣医院的并入和“托管”,再到郑州市皮肤病医院正式挂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以创新求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高度,逐步扩大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辐射范围、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西区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了社会和百姓认可的河南医改亮点。

敢于天下先

省内率先成立区域医联体

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借助医改的春风,勇于探索,2012年率先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为群众搭建了快捷的就医平台,从而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在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可以共享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资源,中心医院专家对医联体各成员单位进行医疗技术协作、业务指导,成员单位骨干医疗力量送至中心医院进行重点培训,选派专家到成员单位坐诊,极大地带动了基层卫生机构整体医疗技术的提升。小病康复在社区就解决了,只有大病才转诊到中心医院,不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所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自然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区域医疗联合体启动后,郑州市康复医院整体并入中心医院,医院托管豫欣医院等,大大拓展了中心医院的服务功能,实现了专业的优化和补充。

之后,该院新建高新区医院、与马寨镇卫生院合作建立马寨医院,填补了高新区和马寨工业园区医疗服务的空白,为辖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助推高新区和马寨工业园区良性发展。

目前,区域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已达到43家,覆盖郑州西部290多万人口。

专业人士评价说,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协作医院分工协作,不仅大大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也为中心医院解决重大疑难病例、回归三级甲等医院的职责提供了条件。

医疗新举措

彰显区域医疗中心责任

除了大力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提升等方面也走出了新路子,成了业界竞相学习的标杆。

区域医疗联合体远程医疗中心的成立,特别是以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为代表的区域医疗联合体远程诊断互助新模式,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心电、影像专业诊断人员不足的困境,让三级医院的诊断意见直达基层医疗机构,保证了心电、影像诊断的同质化、规范化;同时,解决了重症患者转诊不便的难题,为基层医疗机构打开了直接向上级医院学习业务的窗口,实现了医疗资源、专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可以说,远程诊断正在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全院带来一场革命,对内推动医院管理模式创新,对外将医疗服务延伸到万户千家。

在省内首推“节假日医疗服务同质化”这一新举措,保证了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来中心医院就医确保诊断、检查、治疗“三同质”,即节假日期间门诊出诊专家数量不减少、专家层次不降低;节假日期间检查项目不减少、诊断专家不停诊;节假日期间诊疗项目不减少、诊疗品质不打折。

此外,该院还独创“家庭医生预约服务模式”,凡是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定点就医的离休和慢性病患者,医院会根据其所患疾病的种类,安排相应专科的家庭医生长期提供一对一服务,受到慢性病患者和离休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院更是不遗余力。

2012年6月20日,该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合作,成立河南省首个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院士工作站;2013年4月2日,郑州市全科医师培养基地在该院开工建设,这是郑州市唯一一家全科医师培养基地。

今年年初,该院引进了国内知名心脏外科专家周其文教授的团队;6月11日,享誉全国的“介入高手”李彦豪教授也正式加盟该院。据了解,2014年医院将引进至少五个国内知名的专家团队,在2~3年的时间内,通过特聘专家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把医院的专业培养成为郑州市的重点学科、河南省的重点培育学科甚至重点学科,并朝着打造卫计委国家级的临床专科的目标努力。

这一系列的医疗革新,不仅大大提升了郑州中心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真正彰显了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的责任。

【公益惠民】

每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每一条适合本区域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新举措,开启的都是惠民利民的为民之路。

民生,犹如神经末梢,时刻牵动着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中枢。郝义彬经常说,公立医院就要勇于担当,持续而为。

正是这份坚持,让中心医院把惠民公益做成了机制,做成了品牌。

以人为本

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这是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服务理念,也是中心医院人一直坚持的行医准则。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患者已不再仅仅只追求最佳的诊疗效果,而是更追求诊疗过程的舒适。

正是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该院在管理、环境、流程上不断探索,持续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从而让他们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了让患者能在更舒适的环境下就医,医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门诊改造。如在主配楼之间加建了10部扶梯,有效利用了上层空间、合理分流了病人;设立通道分明、功能分区明晰的独立分诊台,使患者就诊显得井然有序;通过门急诊楼改造,在各楼层设置分诊台,自助办卡、挂号和查询设备,减少患者就诊等待时间;每个区域均设置男女更衣室,医护人员与患者均有独立的纯净直饮水点,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门诊办公室探讨导医服务和就医指导相结合的办法。下设导医服务部,18名热情主动、对就医工作流程熟悉的导医每天面带微笑候在门诊大厅,免费为残疾患者、行动不便患者提供轮椅、平车、代挂号、陪诊、陪检查、送住院等服务;6名返聘老护士长在一楼服务台根据患者症状,免费提供专业就诊指导。

此外,医院还对院区环境、门诊环境、住院环境、办公环境进行了改造和完善。改造行政办公楼,设立集中办公区,人财物等管理部门统一办公,提高了行政效能;设立门诊综合治疗中心,将外科治疗、手术室、内镜中心合为一体,既便于患者就诊,又提高了管理效率;病区设置隔帘保护患者隐私,呼叫系统接入医生办公室和值班室,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和无障碍通道等等。

这一点一滴的就医细节改变,使医院服务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医患关系更加水乳交融,和谐发展。

勇于担当

持续公益活动惠泽民生

近几年的创新发展,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不仅牢牢占据了市级医院第一方阵,而且其公益之路从未间断过。

2011年五一前夕,该院推出“温暖春天、关爱健康”大型公益活动,先后共为近3000名在郑务工人员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共减免费用达近70万元。为使这项公益活动得到持续开展,医院建立了长期“银杏相伴、健康同行——在郑务工人员假期免费体检日”活动机制。

2012年6月29日,该院启动为出租车司机免费体检活动。截至目前,已为7000余名出租车司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减免费用达200余万元。

2012年11月起,该院开展“名医名护送健康·社区行(乡村行)”活动,每周组织名医名护深入基层送去健康教育和服务。先后开展义诊150余场次,参与医务人员3000余人次,服务人群2.4万余人次,减免费用40余万元。

先后组建糖友、肝友、肾友、空巢老人等各种病友俱乐部,定期开展医患互动,开展健康讲堂、家庭随访,把服务送到患者的家中。截至目前,家庭随访2300余人次。

积极开展市民体验活动,特邀社区居民、学生、行风监督员到医院医学康复部、门诊、儿科、针灸理疗科等,零距离体验医疗服务便民惠民措施。

与出租车公司联合启动以“银杏搭桥梁 红旗送健康”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携手成立“红旗爱心车队”,为出院患者提供免费叫车服务。

……

一桩桩,一件件,在公益之路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以实际行动向患者和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