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5版:郑在巨变 时代肖像 上一版3  4下一版
胡大白∶一所民校擎大旗
魏巍∶一篇文章成经典
ghy4611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最可爱的人”
奠定文学地位
魏巍∶一篇文章成经典
[魂牵梦萦情系故土]

□本报记者 秦 华

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人民子弟兵树起一座英雄丰碑,更让人们牢牢记住了作者魏巍。这位河南郑州人,在88年的时光里,留下了《依依惜别的深情》《东方》等激情洋溢、真实感人的作品,其中浸透着积极向上的信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最可爱的人”

奠定文学地位

1920年,魏巍出生于郑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魏巍仍长期在部队生活,专门从事散文及小说的创作,曾担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

魏巍属于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进行革命、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尽情地吸吮着生活的乳汁,孕育出枝繁叶茂的文学之树。

魏巍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无疑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期间,魏巍三次赴朝,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深入到战争最前线,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反响很大。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并被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随后还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魏巍”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谁是最可爱的人》红遍全国后,魏巍笔耕不辍,历时20年创作的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1982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与《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一起构成了魏巍的“革命战争”三部曲。此外,魏巍还创作了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散文集《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壮行集》,杂文集《春天漫笔》等作品。

那篇使亿万读者热泪盈眶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几代人,“最可爱的人”成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最亲切的称呼,而他自己也化身成了“最可爱的人”。在长期的工作中,魏巍与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生前最喜欢别人称他“诗人、战士”,魏巍的儿子魏猛说:“1998年,一位朋友送给父亲一个志愿军战士雕像,他非常喜欢,把雕像放在桌上反复看。”而这个雕像,也一直陪到他生命最后。

当年,魏巍是瞒着家里人去当兵的,他在郑州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成年后,魏巍在郑州的时间极少,但他对故乡的那份浓浓深情却从未消减。在外多年,亲情所系,故乡之情,在他创作的《寄故乡》一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尽管他乡的水更甜,山更青,他乡的少女更多情,他乡的花草湖光更温柔,然而,人仍然是爱他的故乡的……”

数年前,《郑州晚报》曾采访过魏老,他对故乡的眷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7岁师范毕业离开郑州参加八路军后,他曾回老家郑州两次,一次是1950年30岁时,一次是1988年68岁时,特别是第二次,他惊叹于家乡的巨大变化,虽然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故乡的一切都让他倍感亲切。

“是这座城市养育了我的童年时代,我也是从这座城市走上革命道路的,郑州是我可爱的故乡。”魏老说:“故乡,是你的生身之地,那里有你的历史、血脉、记忆,有先人留下的身影和劳作。”时年81岁的老作家的殷殷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8月24日,88岁的魏老带着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故乡。按照老人的愿望,子女们将老人的部分骨灰安葬在河南福寿园,魏巍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魏巍是郑州的光荣,家乡的人们永远崇敬他,永远怀念他,永远铭记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