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H07版:郑在巨变 行业助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打造现代田园城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打造现代田园城市
郑州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纪实
行业助郑 H08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编辑 周仕金 校对 刘明辉

生态涵养林。

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

思念公司速冻食品生产线。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嘉年华。

弘亿国际庄园草莓采摘园。

绿源山水一景。

丰乐农庄水上餐厅。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打造现代田园城市

郑州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纪实

本报记者 朱 华 通讯员 朱 戎 张会丽

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的深入实施,郑州经济社会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正朝着建设“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和全国中心城市”的郑州都市区发展目标迈进。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郑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结合省会城市特点和规律,提出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围绕都市区功能和定位,深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和提升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努力把郑州农业建成省会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业标准化样板区、农产品物流核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为推进都市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沿黄万亩水产健康养殖基地。

毛庄绿园惠民蔬菜直通车。

河南润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生产基地。

农产品质量监测。

提升生态功能 营造都市区宜居生态环境

围绕建设美丽郑州、田园城市、幸福都市,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功能拓展,加强农田保护和生态化、景观化改造,把菜园变成人工绿地,果园变成人工园地,麦田变成城市之肺,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促进城乡融合、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郑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的实施意见》,通过整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资源,打造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景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农田的生态服务水平也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建设沿黄都市生态农业公园:发挥郑州黄河滩区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荥阳沿黄万亩渔业示范区、万亩河阴石榴示范区,惠济花卉产业集群和休闲观光示范区,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等示范区建设集一二三产相融合、产供销一条龙、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公园,打造黄河生态农业景观带,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的需求。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猪—沼—果(菜、鱼)、种—养—加、观光生态农业”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生态栽培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促进环境明显改善,让城乡居民清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白天能看到蓝天白云,晚上能仰望满天繁星。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新型城镇化布局为统揽,以建设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为导向,以新密市(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为示范,扎实推进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保留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实现“两安三化”工作目标。要按照省市的建设标准和目标任务,年底前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5年,全市所有的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保留村,按照不少于30%的数量建成达标村;2018年将不少于80%,到2020年,提升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切实以新型城镇化工作布局改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

拓展休闲功能 为市民提供休闲生活空间

走出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走进郑州乡村郊野,海棠花、玉兰花、樱花、桃花、油菜花竞相开放,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与节会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纷至沓来……

近年来,郑州依托农村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建设黄河生态农业公园、邙岭百果博览园、樱桃沟慢享生活区、嵩山养生度假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等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果园、景观果园、开心菜园、花卉景观,吸引市民走进农村、赏花摘果、体验农事,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功能协调发展,在丰富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为农民开辟增收渠道。绿源山水、丰乐农庄、君源开心农场、普兰斯薰衣草庄园等一批以农业休闲体验、观光度假为主题的农业庄园蓬勃发展,2014年4月,成功举办了首届郑州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嘉年华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除此之外,每年举办郑州休闲农业“走进乡村、寻梦田园”活动月,推介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打造滨河生态观光游、邙岭阳春赏花游、徜徉花海乡村游3条休闲观光精品线路,二七区“樱桃节”、荥阳市“河阴石榴节”、新密市“杏花节”、新郑市“枣乡风情游”、中牟县“西瓜节”等27个农业特色节会活动贯穿全年始终。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休闲农业农庄139家,休闲农业特色村28个,农家乐示范户411个。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达3.05万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16万人次,年综合收入已突破10亿元。

强化生产功能 保障省会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

“菜篮子”,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更牵动着一个近千万人口大都市的敏感神经。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始终把保障省会城市“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职责和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基本功能。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强化“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通过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完善调控保障机制,实现了菜篮子生产布局合理、总量平衡供应、满足市民需求的要求。

抓基地,建好菜园子。大力实施新菜田开发和设施农业建设,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2万亩,其中常年菜田面积3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8万亩。以农业产业化集群核心企业为龙头,带动养殖基地建设,鼓励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全国布局,发展域外生产基地。全市蔬菜总产量301.2万吨;水果总产量29.9万吨;水产品产量15.5万吨;肉、蛋和奶产量分别为26.2万吨、22.5万吨和49.9万吨。

抓流通,管好菜摊子。完善菜篮子市场体系与流通体系建设,以中牟县为中心,建立立足中原、辐射全国的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同时,在全市建立14家批发市场、77家农贸市场、47家大型超市、蔬菜直营店和社区便利店500多家。大力推进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食堂,鼓励终端销售市场与菜篮子生产基地提供直供直销。开通平价超市、蔬菜直通车,通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让市民买到“低价菜”、“放心菜”。郑州市首家“平价蔬菜超市”毛庄绿园已建立生鲜直营店60多家,缓解了农民销售难、市民买菜贵问题。

抓监管,保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民生,责任重大。郑州市坚持生产和监管两手抓,在生产上,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经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27万亩。在监管上,建立了“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启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有跟踪、责任可追溯”,确保从田间到餐桌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业综合执法,从种子、种苗到农药、化肥等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源头管控。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制售假劣农资、非法添加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农业部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的例行监测中,我市蔬菜、水果、水产品合格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政策顶层设计 规划高端引领

进入21世纪以来,郑州市提出了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目标的都市农业发展方针,并结合郑州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丰富完善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先后制定了《河南省郑州市环城“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规划》、《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郑州市生态水系提升规划》等一系列高端规划,明确了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重点,强化了农业生态功能服务城市发展的作用。2013年以来,编制了《郑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和《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着力构建与郑州都市区、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这一系列纲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郑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思路和方向,奠定了加快发展的政策理论基础。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科技和质量安全水平,改善农业生产和装备条件,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和生态保障功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了都市生态农业的持续推进和发展。

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69.07万吨,连续十一年丰收。

蔬菜、水果、水产品、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保障了省会城市居民供给。

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7.0亿元,比2002年增加99.7亿元,增长3倍。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9元,比2002年增加10632元,增长4倍。

郑州农业已经发生了功能性和历史性的变化,从单一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辐射多功能延伸和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发挥辐射功能 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

近年来,郑州市充分发挥加工、物流、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物流业、农业会展和金融服务业,占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在全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2013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5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56家,上市企业5家。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507亿元。三全、思念、好想你、雏鹰、白象等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省级认定。三全、思念等速冻食品产业集群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郑州市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65万吨左右,仅占全省粮食产量不足3%,但白象、金苑、博大、天地人等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粮食1000万吨以上。

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全市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市场年交易总额达到1500亿元,其中,万邦物流年交易额达到350亿元、纳税2000多万元,信基调味品城年交易额100亿元、纳税1000万元,分别位列全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调味品市场行业前十强。郑州商品交易所是我国第一家期货市场,“郑州价格”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和流通的重要指导价格,2013年期货交易额达到18.9万亿元。

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资源优势,整合农业科研资源,积极发展产学研联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促进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应用。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

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全市规划建设40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积极构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村级农民技术员”为主线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搭建农技服务新平台,使技术人员“下得去,有事干”,探索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走进中牟县雁鸣湖镇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我们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业主题公园。

2012年按照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部署,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基地园区化、园区景观化、田园生态化”的建设理念,围绕优质粮种、绿色蔬菜、现代渔业、花卉、大枣、石榴、草莓、休闲观光等主导产业,在全市规划建设10个3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30个3000亩以上的特色园和60个5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项目,打造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景观农业的样板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郑州市将大刀阔斧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坚持高端、低碳、循环、高效方向,大力拓展和发展服务城市的农业、宜居生态的农业、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富裕农民的农业和传承农耕文明的农业“六个农业”,进一步提升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的理念,着眼于农民的转移就业谋划产业布局和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力争率先在全省走上一条“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路子,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登高望远,扬帆快航。凭借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两大历史发展机遇,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道路上,再次踏上了领跑的新征程……

行业助郑

H08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编辑 周仕金 校对 刘明辉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