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跳出新郑-看农民市民化之路 上一版3
“农民市民化”的麓谷探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农民市民化”的麓谷探索
群众广场舞比赛是麓谷“文化强街”的一项重要内容。
麓韵。
麓谷街道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群众的求职简历,并会在第一时间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
麓谷新貌。
街道组织爱卫月义诊。
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
麓谷街道和馨园社区一角。

本报记者 刘丽敏 赵聪聪 李伟彬 刘佳美 樊鹏飞 文/图

麓谷街道地处长沙高新区核心区域,面积约20.8平方公里,人口12.8万人。其前身为1959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2000年改制为镇后,于2010年析置成麓谷街道。

走在麓谷,处处可见现代化的厂房,园林般的产业园。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这里占据了长沙高新区全区90%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0%以上的企业以及70%以上的招商项目,光企事业单位就有5000多家。

从广袤之地的东方红农场到如今欣欣向荣的麓谷新城,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农民被征用的土地也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仅麓谷街道就完成开发29200亩。据不完全统计,麓谷街道有近万名农民成为“失地农民”。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保障,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铁饭碗。”长庆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弛自接触基层工作以来,深切体会到了农民心中的痛楚和现状。他说,他见过不少农民因土地征用,得到补偿款后,一夜暴富,不知所措,因政府缺乏引导,有的坐吃山空,有的盲目投资,有的过度挥霍,又再次回到贫困的原点。一些失地农民群体,因缺雄厚资金和必要技术,很快陷入“种地无田、做工无岗、社保无份”的困境。

然而这还不够,一系列更深层次的矛盾摆在了麓谷街道一班子人面前: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下来的人员安置、集体经济发展等问题;城乡接合部与城市之间存在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跨政策模式使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不断……

这些复杂的问题,也许放在常人身上,会成为开展工作的压力和阻力。然而,麓谷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却把它们看作是街道自身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也正是如此,麓谷街道义不容辞地站在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前沿阵地,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A

“抱团发展”为群众攒家底

新型城镇化不是口号,为避免成为有城无市的“空城”和有人无业的“闲城”,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有过硬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

作为园区模式下的街道,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麓谷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发展集体经济等措施,为园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先后完成了6个新项目4500余亩的拆迁任务,腾地8000余亩,开发比近94%。

不过,要想推动社区发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民长期受益的重要保障。为鼓励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麓谷街道向上级不断争取了多项优惠政策:对集体建设的各类市场,分别给予60万元以上扶持奖励;对集体经营项目争取税收减免、所得税优惠、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对集体土地招商项目争取土地出让金返还、行政性收费减免等政策。

同时,麓谷街道因地制宜,围绕辖区内延农、长庆、长丰、东塘、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8个社区建设,培育特色商圈,形成了“校园商业圈”、“行政商业圈”、“楼盘商业圈”、“景点商业圈”等几大商圈。并大力引进龙头项目,通过归整400余亩闲置土地,引进麓谷汽车世界项目,兰博基尼、奔驰、宝马等43家4S店纷纷进驻,每年直接增加集体收入近千万元,为群众人均每年增加收入2000元。

特色商圈和大项目的引进不仅增加了集体资产租金收入,也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紧邻汽车世界的长庆社区抢抓机遇,把分配给社区居民的300多间门面房打包统一出租,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汽配城。居民用来出租的60平方米的门面房,15年可为他们挣得租金55万元。此外,延农集体经济与高新区创业园合作,兴建了创业服务大楼,先后有200多家孵化企业进驻,现在,综合大楼市价已超亿元,租金每年达300万元;东塘集体经济组织自建农贸市场、综合大楼等经济实体,每年收入达700多万元。

B

“保姆式服务”

帮群众就业创业

安置房、补偿金只能在短期内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长远生计。没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再次沦为新贫困群体也只在朝夕之间。

为照顾患癌的丈夫和念书的孩子,8年前,街道居民段艳辞去工作当起了全职太太。随着丈夫去世、孩子考上大学,段艳去年复出求职,但与工作脱节7年的她求职半年遭拒不下20次。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引导,段艳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我系统学习了计算机并取得等级证,更重要的是求职心态、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之后我找回了自信,心情也愉快了。”在麓谷街道长丰社区组织的“送岗下乡”现场招聘会上,段艳成功应聘到超市工作。

段艳的求职经历,只是麓谷街道被征地农民就业困境的一个缩影。作为一条几乎由拆迁而来的新街道,麓谷街道辖区内有近万名农民要进城就业。

让农民有事干、有岗位,才能有盼头。麓谷街道从构建就业体系入手,整合资源,开辟了“一网一校一超市一热线一承诺”五大就业平台,将就业服务全方位延伸到社区。“一网一校一超市一热线一承诺”,即:“就业服务网,包括被征地农民劳动力资源库和企业岗位信息库,实现岗位供需实时对接;开设就业培训学校,为农民提供‘菜单式’选学,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目前已开展了电工、模具、计算机等16个专题培训;开设人力资源超市,每天发布岗位信息,每周举办专场招聘会;面向全街道被征地农民24小时就业热线服务,承诺在48小时内给予答复和对接。”

为确保就业服务到位,麓谷街道推出了“保姆式服务”,组建了包括街道干部、企业HR(人力资源)、党员骨干在内的就业联络员队伍,上门实行观念引导、岗位推荐、面试指导、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精细服务。每位干部重点服务4至5名被征地农民,帮扶就业后,持续跟踪至其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2010年以来,街道被征地农民新增就业680余人,家庭就业率达98%以上。

除了提供就业服务,麓谷还成立了创业指导员队伍,对被征地农民长期进行免费创业培训,实行创业“一对一”帮扶。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创业者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可高达50万元,对微利项目实行全额贴息和减免税费。目前,街道已有185位被征地农民成功创业,并带动500余人就业。

C

“文化磁场”培育新市民

在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麓谷雅园小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间内,61岁的唐金莲正在给一位比她年纪还大的老娭毑(āi jiě,湖南方言,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剪发,窗前竖着的牌子上歪歪斜斜地写着“理发3元”四个字。

唐金莲手脚麻利,不到6分钟就剪出了老娭毑满意的发型。在居民眼里,唐金莲不仅手艺好,还是位“爱心理发师”。因为,30多年来,她只象征性地收取3元理发钱,还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者服务,长期免费帮经济困难者理发。

在麓谷,这样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为了发现他们默默奉献的身影,让他们的无私举动影响更多的人,传递正面能量,麓谷街道举办活动,在全街道范围内寻找感动人物,唐金莲被推荐为“感动麓谷街道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

“曾经,他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城市化的时代大潮中他们变身市民。他们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担任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党工委书记以来,陶湘闽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拿着手中那份酝酿很久的“文化强街”方案,他告诉笔者,答案是精神寄托。

每一个经历了长期征地拆迁的地方,都难以避免金钱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利益对人们信仰的扭曲。从最初的东方红农场,到后来的东方红镇,再到现在的麓谷街道,这里的居民同样陷入了精神迷茫的“窘境”。

做好群众工作的同时,麓谷街道“文化强街”方案中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办好一本杂志、一个网站,即《麓谷街道》杂志和麓谷街道官方网站。

今年1月份,《麓谷街道》杂志创刊,定位为干部群众沟通平台,精神文化引领平台。它主要面向基层群众,内容以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为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设立了“专题”、“宏观”、“政策”、“沟通”、“焦点”、“人物”、“文苑”等多个版块,发放到各社区干部、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等手中,让他们了解政府在做什么,做了什么,让他们监督政府的一举一动。

为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麓谷街道还创建了社区文化中心,开设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宣传栏,常态化、多样化地开展各类活动。与此同时,麓谷街道积极组织就业创业、专业技能、才艺等各类比赛,创建社区法制学校,开设理财培训班,组织大中专专项技能培训班,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提升居民个人素质,让居民终身受教。

如今,麓谷街道经历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变化、三年要转型”的蜕变,拆迁安置基本完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文明指数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清晰地呈现出一条加速上行的“幸福线”。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