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虎衔的由来
《经典电影十八讲》
麦子无错
裴昌庙街29号
lh4679
lh468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人无礼仪不如鼠

汪孝杰

袒胸露背招摇过市,粗话脏话唾沫横飞,没大没小伦常混乱,居家出游随心所欲,吃喝玩乐毫无节制……这在当今一些人的眼里,不仅不算羞耻,反而认为时髦。每当看到这种情形,便想,要是在古代,人们会怎样评价呢?

《群书治要》卷三《毛诗·国风·鄘风·相鼠》这首诗,或许正是古人的评价:“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看那老鼠都有皮,做人怎不讲礼仪。要是做人没礼仪,何不早些死了去?看那老鼠有牙齿,做人怎不讲节制。要是做人没节制,不死还在等何事?看那老鼠有身体,做人怎能不讲礼。要是做人不讲礼,何不马上就去死?

为什么《相鼠》一诗把失礼的举动批评得如此严厉呢?因为礼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人作为人所必需的行为规范。《群书治要》卷五《礼记》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段大意是说,礼仪礼节是用来区分关系的亲疏、判断事情之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分明道理之是非的,成就道德仁义、教化扶正民俗、明辨是非曲直、稳定人际关系、做官求学亲师、行政治军显威、祭祀供奉表示诚敬庄重,没有礼是不成的,所以君子要貌恭、心敬、克制、自持、退让,才能明了礼的大义。人如果没有了礼仪礼节,就跟鹦鹉、猩猩等禽兽没有差别了。看看今天的种种乱象:男女乱伦、家庭暴力、邻里纠纷、官场争斗、团伙互殴、恐怖袭击、地区冲突……人们处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当中,不仅缺少安全感,而且心存恐惧感。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识礼、不讲礼、不尊礼,更深一点地探究,就是我们的注意力过多集中于经济利益的争取乃至争夺上,而忽略了文明礼仪的系统扎实的教育和普及。正如《礼记》中告诫的:“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中国素来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乃至于吃穿住行、言谈举止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通过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习惯,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营造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曾经的繁文缛节有所改变,但是,礼仪仍然是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虽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仪礼节,但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那就是《礼记》中说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的精神就是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具体表现如尊老敬贤、仪式适宜、礼貌待人、仪容整洁等。个人有了这种礼的精神,可以在交谈中体现文明,在举止上显得高雅,在穿着上显得大方,在行为中展示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就会做得恰到好处。整个社会都形成懂礼、讲礼、行礼的风尚,社会自然就和谐,人心自然就安定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