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知味
文苑撷英
博古斋
一剪梅·樱桃沟
绿城杂俎
新书架
随笔
lh4666
lh4680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我来到了尼泊尔

柴清玉

在不少国人眼里尼泊尔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来到尼泊尔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羡慕它的美丽和宁静,也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乡村,民风淳朴,经济落后。

我来到了尼泊尔,虽然只是几天的走马观花,但我感到这一次的选择没有错,我喜欢尼泊尔。

结束了在印度的行程,飞机从新德里起飞,向东飞行一个半小时,平稳降落在加德满都机场。

一出机舱,只见一轮火红的夕阳和蓝色的天空。想象中那些终年不化的积雪呢?那些高寒地带寸草不生的荒原呢?地处喜马拉雅南麓的加德满都,北以喜马拉雅为屏,南向印度洋暖流,雄伟的喜马拉雅挡住了南下的寒流,印度洋北上的暖流给加德满都带来了温润的气候。

走在加德满都的大街上,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车流熙熙攘攘,路边穿着绚丽的女子缓步而行,草地上孩子们在踢足球,牛们在路边懒懒的啃着青草,狗儿在人行道上甜蜜地酣睡……

加德满都最吸引人的是文化。1300年的历史,2700多座寺庙,数不清的文物古迹,精美的建筑艺术,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一。

加德满都是一个宗教与世俗生活交织融合的城市。市中心的杜巴广场寺庙林立,随处可见手持花环拜神的男女老少。寺庙外的台阶上,身着鲜艳纱丽的卖花姑娘在售卖花环。紧邻广场和寺庙的小巷,幽深、狭窄,店铺鳞次栉比,摆卖着形形色色的纪念品、纺织品、佛像、唐卡、游人如织,讨价还价。

距加德满都3公里的帕坦,是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她与距加德满都12公里的古城巴德冈,共同勾画出了尼泊尔的中世纪风情。

石板路、红砖墙、雕花窗,店铺里的伙计正在精心打造铜佛,熊熊的火焰,铿锵的击打声,和着小巷里穿梭的摩托车的轰鸣声,令人顿生今夕何夕之感。最具中世纪风情的应该是巴德冈的建筑,砖红色的主色调,质朴的红砖、深黑色的木雕门窗、密密麻麻的寺庙、洁白的佛塔、狭窄曲折有点神秘的古巷,还有在古巷里不慌不忙平静生活的巴德冈人……默默地述说着沧桑岁月,又似乎在启示人们生活的真谛。

在加德满都、在帕坦、在巴德冈,在尼泊尔的城市和乡村、我们看到的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现代与古老的和谐、宗教与世俗的和谐和东西方文明的和谐。鸽子在白塔上作窗,牛在公路上漫步,狗在街道边酣睡,穿着统一校服的男女学生有说有笑,穿过店铺林立的古巷去上学,不时有金发碧眼、穿着时尚的西方潮人走在尘土飞扬的小道。

尼泊尔是一个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尼泊尔财政部公布的2012至2013年的数据,经济增速只有3.5%,人均GDP不到700美元;国民贫困率23.8%,通货膨胀率8.2%;贸易逆差4286.7亿卢比(卢比和人民币大约15.5∶1),进口/出口比高达14∶1;发电量74.6万千瓦,远远满足不了100余万千瓦的需求;37家国有企业27家处于亏损经营。但尼泊尔又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

尼泊尔,落后还是先进,平静还是纷扰?尼泊尔人平静安详的后面,是不是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的困顿和迷惘?

西方人,中国人,还有韩国人等,潮水般地涌向尼泊尔,他们寻觅的是什么?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永无止境的物质追求,疲惫不堪的身体心情,灵魂需要寻找栖息之处,吾心安处何方?人们来到尼泊尔,会得到各不相同的答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