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黄帝故里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年老字号“丁家粉蒸肉”
自我剖析 查摆问题
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新郑市民花书增
入选“中国好人榜”
“新”的力量 “郑”在聚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的力量 “郑”在聚变
——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刘佳美

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强市建设

编者按

今年以来,新郑市牢牢把握“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的总基调,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更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更高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更优效率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开创临空经济强市新局面。为展示2014年该市各项事业发展情况,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栏目《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强市建设》,从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报道。敬请关注。

7月6日,新郑市新港产业集聚区110千伏的莲河变电站内,电力设备正全速运转,源源不断的电能从这里被输送出去。距离不远处的神州路上,未来还将再新建一座15万伏的变电站。一个集聚区内,为何需要如此大的用电量?

沿该集聚区庆安路一路向北,答案“一目了然”。仅在这条新建的道路两旁,金丝猴、冠超食品、麦佳啤酒、恒升厨具……一个个在建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让人目不暇接。

庆安路上的这些项目,仅仅是该集聚区产业项目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作为首批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新港产业集聚区,将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项目作为招商重点,先后接纳搬迁企业68家、郑州市产业转移企业36家、新郑市“退二进三”企业30家。截至六月份,该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3%、104%!

仅上半年,该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就达15家,总投资约70.28亿元。截至目前,集聚区内签约的企业项目实现全面开工建设,其中包括总投资20亿元的和润集团粮油深加工及粮食物流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天津药业搬迁新建项目等。

产业的集聚发展,需要连片的土地作保障。为实现“腾笼换鸟”,该集聚区通过对空余和低效土地增减挂钩、建设新型社区等方式,将大片土地成规模整理出来,并优先用于发展工业。以集聚区内正在建设中的河赵社区为例,节约出的原村庄3500亩土地没有用于房产开发,而是全部交由该市政府用以发展产业,以实现“用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支撑城市建设,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随着“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实现,使“产业向园区集中”成为可能,于是“居住向镇区集中”自然水到渠成。该集聚区内众多产业项目的落地、投产,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就业支撑。目前,该集聚区内的务工人数接近2万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签约的总投资5亿元的标准化厂房配套商业住宅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带动周边2000名群众就业。

家在集聚区附近老庄刘村的刘彦伟,两年前从外地打工回来后,就再没出去。从前一起打工的几个外地工友,如今也跟着他来到河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没必要出去了!”刘彦伟的说法,代表了很多当地年轻人的想法。

有了就业作支撑,“就地城镇化”正逐渐成为现实。目前,该集聚区正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已经启动的总投资18亿元,可安置1.1万人的河赵社区建设项目,现已建成10栋安置楼房,下半年可实现部分群众回迁。

为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促成“产业发展—就业支撑—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当下,该集聚区正以交通路网为带动,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未来,随着中兴路东延二期、新村大道东延等工程完工,新港产业集聚区南组团将遵循该市“两城、两市镇”的定位,与中心城区实现无缝对接,并通过新城老城互动,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承载能力。

同时,该集聚区已开始对莲河进行综合整治,总投资600万元的截污干管工程已启动。随着集聚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以及对河流等生态景观工程的进一步打造,“新港产业集聚区宜居生活区”的区位定位将越加明显。凭借着产业的集聚、人气的聚集、环境的提升,还将吸引更多产业项目进入该集聚区内,而这里的土地势必“寸土寸金”。

随着土地的升值,该集聚区未来也将在促进周边地区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上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与周边区域联动,为该市“地产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郑韩大地,产业集聚作为支撑新郑临空经济强市建设的全新力量正在“聚变”、勃发!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