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知味
新书架
博古斋
八声甘州·观黄河畔白城诸兄姊照片
文苑撷英
绿城杂俎
散文
lh4660
lh466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博古斋

琴与瑟

连 航

古琴,在古代称为“琴”,或“绿绮”、“丝桐”等。“琴”和“瑟”最早见之于《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由此可见,三千多年前,琴、瑟已经很流行了。

古琴长度约三尺六寸五,寓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为弧形,琴底为方形,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古琴十三徽则代表着一年的12个月和常有的闰月。相传,古琴五弦,象征着五行。周文王为了悼念他酷爱音乐的儿子伯邑考,在五弦的基础上增添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气,又在六弦的基础上加了一根弦。因此,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现在的瑟为二十五弦,每弦有一柱。说到这里,我们会联想到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可是,瑟为何由五十弦变为二十五弦呢?相传,秦始皇很喜欢听音乐。一天,他命一个女音乐家素女鼓瑟。素女弹得非常好,只是音调太悲凄,秦始皇听了觉得心里不好受,就让她停下来。可是,素女却陶醉在音乐之中,没有听到。为此,秦始皇非常生气,就叫人把瑟剖成两半。于是,瑟由五十弦变成了二十五弦。传说无据。其实,素女与黄帝同时,擅长音乐。《史记·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东汉许慎的《说文》有“庖牺氏所作弦乐也”,《徐曰》也有“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珡(古同‘琴’),黄帝悲,乃分之为二十五弦。今文作瑟”的相关记载。由古文献可知,琴瑟之间的关系以及瑟由五十弦变为二十五弦的真正原因。

“琴”与“瑟”相比,不但体积小,音量小,弦也较少。琴多用于当面演奏,演奏者可以是主人,也可以是妙龄少女。“瑟”的体积稍大,音量大,弦也较多,常于帷幕后面的隐匿处演奏,目的是营造一种气氛,而非用于音乐欣赏,所以弹奏者多是技术娴熟的老叟或老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