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威尼斯·
美食、祈祷与爱》
别让电动车撞着
王国钦诗二首
软红可爱
筷子诗话
lh4665
lh466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山东人最看重煎饼的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小炉子已经晾干,它烧出的第一顿饭将无比丰盛。今天,从大鱼大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能包裹任何食物,丰俭由人,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被卷在一张煎饼里的,似乎还是大葱。饼卷的演化一路精彩。向南1700公里,广东潮州的春卷,坠碾提拉,速度飞快。绿豆畔、葱头白、虾干鱼露,油炸后表皮焦酥、内瓤软糯。再向西1600公里,丝娃娃是贵阳女孩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四勺蘸水。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山东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的迁徙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山东煎饼·

煎饼,是流行于山东地区汉族的特色食品。以五谷杂粮为主料,摊制成薄而韧的面皮。食用时,卷上大葱或其他蔬菜、肉类。

蒲松龄曾特地为煎饼创作了一篇《煎饼赋》:“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若易之以莜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由此可见,煎饼在山东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有对煎饼的记载: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嫩绝伦。他还评论道,吃孔方伯薄饼,而天下之薄饼可废。意为吃过这种薄饼,天下所有的饼都可以弃而不食了。

传说,山东煎饼起源于东晋时期的泰山。在唐末黄巢起义军经过泰山时,当地百姓以此相送。如今,煎饼已经成为鲁菜系中颇有特色的一道主食了。

第四节 行走千里,难舍家乡味

桥港村是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苗族女孩李建英正在等待一个幸福时刻,这是半年来父母第一次回家。余高里夫妇在广东一家制衣厂工作,此次回乡,是因为自家的八亩玉米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加上房屋修缮等杂事,夫妻二人可以与家人团聚半个月的时间。像这样的团聚,每年会有两次。这次回家,正值稻花盛开,来不及休息,余高里便准备给全家制作腌鱼。做腌鱼首先要做甜米。将糯米淘洗干净后,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后,加酒曲发酵。再将稻花鱼剖净内脏,在灶上摆放整齐,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现在需要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风干与发酵将共同制造出特殊的风味。待鱼彻底脱水,糯米布满菌丝、霉菌产生各种酶,使淀粉水解成糖,才能最终得到爽口的酸甜。最后,将甜米混合盐和辣椒,一同塞进鱼腹中。稻花鱼可以直接吃,也适合蒸或油炸。但不管用哪种做法,都掩盖不住腌鱼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然而,最具吸引力的食材还藏在水底。每年8月,桥港村上至年过七旬的老人,下到不满十岁的孩童,不分老幼全体出动,不厌其烦地翻开溪流底部的每一块石头,大家都在寻找同一样神奇的美味——爬岩鱼。爬岩鱼是制作雷山鱼酱的关键原料,这种鱼酱一年只能做一次,必须用最新鲜的辣椒,二荆条最好;新鲜肥嫩的生姜,主要用来去腥;木姜子又名山胡椒,是西南地区特有的作料,带有浓郁而神秘的香气;再加入大量的食盐,保鲜提味。半个月也是制作鱼酱的周期。乳酸菌和酵母菌促进香气的生成,挥发性有机酸,滋生出鱼酱独特的酸味。苗家最骄傲的调味品,就是这样炼成的。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女儿对于父母此次回乡感到开心,又深知这样的团聚终有离别的时刻。在中国农村,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给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5点,分别的时刻到了。临行前,父母叮嘱孩子们不要太想念他们,在家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吃饭。这坛家乡味将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广东中山。也许有一天,它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离开40年后,华侨程世坤回到了家乡——福建泉州。泉州,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祖籍泉州的华侨分布在120多个国家,数量接近800万,几乎与泉州的常住人口持平。隆重的祭拜仪式完成了程世坤对家族的回归。在这里,宴请乡邻被称作摆桌。任何重大的事情,只有通过摆桌,才能顺理成章地宣告确立,而中断几十年的相识和旧情重新接通,瞬间让一切回到从前。过去几十年,程世坤在美国农场做工。这次,老人决定回乡定居。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在泉州,在福建、中国台湾,甚至东南亚的华人中,这种味道被称作“古早味”。大厦村海边的沙土地里,有一种著名的特产,它们貌不惊人,但几乎全部出口海外。这种特产就是沙土萝卜,它们的含水量接近90%,入口润滑、毫无纤维感。猪肉八分肥两分瘦,带皮最好,切寸段,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煮。肉的丰腴、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成就了最让泉州人欲罢不能的萝卜饭——一种简朴而丰饶的主食。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百姓秉持数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东海,夫妻船盛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这是剧变中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古早味·

“古早味” 一词在福建与台湾地区用得比较多,是闽南语中对老味道的统称,最早用来形容食物,如今则用来表示“令人怀念的味道”,如古早味的店铺或房子等。

古,是指过去。由于当时生活条件、交通限制与食品工业水平不发达等因素,人们往往用腌渍、风干的方法保存食物,做法单一,但保留了食物本身的质朴感。

味,不单是指饮食的味道,还包括趣味、人情味等。

3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