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当代“愚公”劈山凿洞引甘泉
河南已有3000余人登记捐遗体
创新敢为天下先
全省高招艺术类A段
征集志愿1482个
提前批和专项计划本科批录完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当代“愚公”劈山凿洞引甘泉
克服万难找水源不折不扣老黄牛

本报记者 覃岩峰

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王屋山,而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支部书记杨小周带领村民克难攻坚,多方筹集资金,历时21个月凿通一条长达916米的引水山洞,圆了北庄人多年的吃水梦,被誉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扎根基层二十年

“小周一年365天,都是在为北庄、为群众想事、干事,哪怕是烧火做饭,也是一顿做几顿吃,挤出来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中来了。”在北庄村采访,记者处处都能听到群众这样的评价。从1993年杨小周担任村党支部委员算起,他在“村官”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20多年。

2005年,杨小周高票当选北庄村党支部书记。面临村集体一穷二白的困境,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退缩,而是用满腔的热情、扎实的作风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北庄村到涉村镇区的道路被规划为“村村通”工程,路基宽度统一标准为3.5米。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杨小周带领两委干部想方设法筹措20万元,硬生生把道路拓宽到了4.5米。2013年,他又想方设法争取资金600多万元,将道路扩宽到了9米。

克服万难找水源

“北庄人惜水如惜油,赶集上店才洗头,洗脸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脏水喂猪牛。”这是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流传的一首童谣,也是北庄人惜水如油的真实写照。

为彻底解决缺水问题,当上支部书记的杨小周走遍了北庄的沟沟坎坎,攀山越涧寻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黄家山后的滴水沟找到了稳定的水源。

杨小周下定决心要打洞引水!这一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质疑和议论铺天盖地而来——工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粗略一算大概要500万元,从哪里筹措建设资金成为最大的困难。

面对普遍质疑,杨小周没有打“退堂鼓”,经过多方努力,2007年12月凿洞引水工程正式开工了。在开辟通往引水隧洞的道路时,正值乍暖还寒的初春,为保证施工进度和人员安全,在31天的工期里,杨小周背着被子在清冷的山风中坚守了27个夜晚。

2009年9月,916米的引水隧洞全线贯通。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带领全村干群筹款200多万元,修建了两座储水量4000立方米的郑州市村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蓄水池,铺设了10000多米的引水管道和通往各组的输水管网,北庄村人从此实现了家家户户通水的梦想。

不折不扣老黄牛

在群众眼里,杨小周是不折不扣的“老黄牛”,勤勤恳恳不计回报。

为了给引水工程集资,他把妻子打工挣的3000元钱捐了,之后又瞒着妻子卖掉自家的3000斤粮食,将所得的3000元钱全部捐到了工地上,又以个人名义贷款2万多元支援工程建设。在被评为“2012感动郑州十大人物”、“郑州市劳动模范”后,他把获得的7000元奖金全部用来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为北庄村发展谋新路。

作为一名党员,杨小周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生活简朴,多年来不舍得添一件新衣裳,都是只穿孩子的旧衣服,孩子结婚时居然找不出一双像样的皮鞋参加儿子的婚礼;他勤俭节约,带头抵制铺张浪费,凡是上级来人到村里指导工作,本村在外工作人员回村支持工作,媒体记者到村子采访,他总是把客人请到自己家中,亲自动手做饭……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村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北庄村的发展还远远不够,要让全村人都住上了大房子,过上好生活才是自己最大的追求。”在北庄村悄然变化的今天,杨小周依然住着破旧的房屋,却有着这样令人敬佩的信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