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文史杂谈
咏物
绿城杂俎
新书架
民俗
散文
随笔
lh4670
lh468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绿城杂俎

民国时期的启蒙教材

谭 秋

近年来民国小学国文课本持续热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教科书的编写是比较成功的。参与编写的大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是标准的大手笔写小文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抗战期间,知名学者梁实秋主持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务工作,聘请一位模范教师撰写小学国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课文。课文很短,只有几个字:“来,来,来上学。”印出来后颇受非议,认为对于启蒙儿童来说这些字太深。后来梁实秋为商务印书馆主编教科书时,特地邀请一位当时批评最激烈的学者撰写,并且预支了稿费。一个月后, 那位老 先生把稿费退回来,说实在编不下去,梁实秋只好另找他人,最后定为“去,去,去上学”。

为什么把“来”改成“去”呢?许多人都不理解,认为毫无必要,但是细细琢磨便可领会其中的妙处。这一字之改,把原来由学校和 老师对学生的召唤,改为家长对孩子的主动催促和学生自己对读书的一种自觉追求,包含着父辈对子孙的希冀,又唤起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实在是神来之笔。

如“去,去,去上学”这般优秀的国语教材在民国年间比比皆是,其中最受好评的当属叶圣陶1932年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语课本》由开明书店出版,共八册,这套读本突出儿童特色,全书图文并茂,具有浓郁的儿童文学色彩。文字部分由叶圣陶亲自主笔,叶圣陶好友、漫画家丰子恺 先生绘制插图。据叶圣陶晚年回忆,这套课本一共四百多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改编和再创作,没有一篇照搬别人的作品。

课本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小学教员的普遍赞誉。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还有学习兴趣,教科书就应编成《开明国语课本》这个样子。1980年代,有人请叶圣陶写一篇《我和儿童文学》的文章,叶老又谈起了当年编写《开明国语课本》的感想:“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这套教材第一册第一课也非常简单,只有短短的两行字。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但鲜活生动,听一遍就会。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间架又清楚,容易认,比着写也方便,特别适合儿童读写。为什么把这两句话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呢?据叶圣陶之子、著名科普作家和出版家叶至善回忆,其中还有一些原因:

把这两句话放在第一册开头,似乎还有些讲究。开学的那天,初小一年级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国语,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哩。插图上画着校园一角,叶绿花红的美人蕉开得正盛,正是初秋时节。教课的老师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抗战爆发后,上海开明书店正处在火线上,受了许多损失,许多书籍只好停印,其中也包括这套深受师生们欢迎的《开明国语课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