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诗的杀伤力
黄土地长出的文学“诺奖”
绿萝之悟
白居易的追悔
《回首又见他》
qhq4612
qhq461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在中国社会,父子的传承关系比师徒更紧密,子承父业被认为是最顺理成章的事。几年前,阿哲考上广州的大学,一心想在那里闯荡。然而初入社会,阿哲才发现与校园生活大相径庭,压力很大。职场受挫后,他选择回到家乡,给家里的小店帮忙。在此之前,阿哲甚至没有洗过一只碗。蚝,也叫牡蛎,生长在沿岸浅海。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养殖牡蛎的记载。潮汕地区的汫洲,家家户户以蚝为生。当地人偏爱食小而肥的蚝,吃起来更鲜嫩膏腴,这种蚝也是蚝烙的最佳选择。汕头老城,洗尽铅华。在巷子深处,隐藏着蚝烙最传统的做法。用番薯粉打浆,包裹蚝肉,可以减缓蚝在高温下的迅速缩水。烙到两面焦黄,还要保持蚝肉生嫩、汁水饱满、不失鲜味。食用时,蘸上鱼露可以提鲜,入口外焦里润,脆嫩兼备。阿乌的手艺不只蚝烙,上门制作宴席才是他的主业。阿哲跟着父亲出去办桌,从打下手做起。不久,阿哲得到了掌勺的机会。当然,上桌前,还要父亲最后润色。毕业于工商管理专业的阿哲,现在却和最平凡的食物打交道,但就在这平凡里,他发现刻好一个萝卜花并不比解一道高等数学题更容易。现在,阿哲的厨艺日益提高,他也为自己每一天的成长而感到开心。汕头,日新月异。阿哲正在尝试突破。传承四代人的蚝烙,在他手里变幻出新意。阿哲经过反复实验,不断地往传统蚝烙中添加新的食材。原本最熟悉的小吃,给食客带来意外的惊喜。阿哲家的小店,已存在百年,明天仍将带着新意开门迎客。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随着时代而流变的美味,与舌尖相遇,触动心灵。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扬州是长江三角洲发达城市圈中独具个性的城市。杨明坤,63岁,扬州评话艺人。而对于杨明坤来说,他的嘴不仅是一张说书的嘴,也是一张挑剔的嘴。与厨师朋友探讨日常小菜的门道,对杨明坤而言,是一桩乐事。一盘精到的大烫干丝,代表了扬州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干丝在100摄氏度的水中洗烫三遍,去除豆腥,再浇上卤汁和大量香油,素雅的外观却有极为软嫩鲜香的口感。杨明坤要准备一席家宴。这是每年一次的传统——师傅下厨,款待徒弟。对于一道葵花大斩肉,杨明坤的心得是肉要肥瘦各半,加入生粉和用海米、黄酒熬制的汤反复揉捏。甩打、上劲,使肉粒能在双手中顺从抱团。放入温水里定型后,再以文火慢炖。美食的传承离不开挑剔的美食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味觉,让杨明坤能准确把握这座城市的风味精髓,很少有人比他更了解扬州味道的正宗所在。对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再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正日复一日地延续。

·淮扬菜·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它始于春秋,盛于明清,被誉为“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

淮扬菜的发源地是扬州与淮安,同时又吸收了江、浙、皖等地菜肴风味,以江南本土的鲜美食材为主料,因结集了各地烹饪手法之所长,使得淮扬菜远近闻名,甚至成了国宴上的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宴会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

扬州地处江南,物产丰富,如苏东坡在《扬州以土物寄少游》的诗中提及的紫蟹、姜芽、鸭蛋、鲜鲫,以及郑板桥诗词中描述的鲜笋、鲥鱼等食材,在扬州比比皆是。另外,扬州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吸纳了南来北往各地的烹饪特色,加上淮扬菜系着力发展了刀功与火功等烹饪工艺,因其“清鲜平和,浓淳兼备,咸甜适度,南北皆宜”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淮扬菜在中国菜系中不可替代的江湖地位。

早在西汉枚乘的《七发》中,就有对淮扬菜的记载:“牛刍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小饭大歠,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可见淮扬菜菜色之丰富,技艺之惊艳。

淮扬菜的经典菜式有:葵花大斩肉、软兜长鱼、淮安茶馓、大烫干丝、水晶肴肉等。

第四节 绝艺:美味与美感兼顾的本帮菜

上海浦东三林塘,曾有一个乡村厨师群体,人称“铲刀帮”。他们结伴闯荡上海滩,历经一个世纪,人才辈出。其中,有一个家族五代为厨,经过数十年的磨砺,至今仍活跃于厨界,终成一代宗师。李明福掌管着家族经营的小餐馆。每天早晨五点,他都要去市场采购。为了保证原料新鲜,他只买当天所需的食材,并提前估算好了分量。精打细算、亲力亲为,这是上海男人做事的习惯。每个晚上,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李悦掌勺、李巍操刀,李明福的两个儿子是厨房里说一不二的将领。这对孪生兄弟的厨艺青出于蓝,李明福不再需要亲自下厨,家族的手艺得以传承,是他最大的欣慰。一条黄浦江,见证了上海的成长。在这座城市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在演变中,它不因各方的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和强大,这就是本帮菜。在本帮菜的江湖里,83岁的李伯荣靠一身功夫,赢得了一世之名。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任何一种功夫,都没有捷径。李伯荣最高兴的,是回到自己工作过的厨房。他从1945年开始学艺,80岁告别后厨。时代变迁,命运沉浮,李伯荣从未放下手中的刀和勺。好学、用心、传道、授业,让他收获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刀功——中式烹饪的核心技艺,代表着一个厨师的功力。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下刀的力度、位置、方向,全在方寸之间。整鱼脱骨,精确地割开骨肉相连的结点,将鱼肉与鱼骨完美分离,则考验厨师对食材结构的了解。李巍和李悦都是从14岁开始就跟随李伯荣学习厨艺。本帮菜中的刀功菜“扣三丝”,是李巍的绝活。将火腿、鸡脯、冬笋这三种极鲜的食材批成薄片,再切成直径不到半毫米的细丝。食材都已提前煮熟,切丝则是为了扩大食材与汤汁的接触面积。在蒸制过程中,三种食材的味道同时释放、融为一体。细致的刀功能让食材呈现出独特的美感,美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哥哥刀功精湛,弟弟专攻火候。一道油爆河虾,烹饪过程不足十秒。油温达到200摄氏度时,食材才能下锅。要使虾肉熟而不老,虾壳脆而不焦,在时间上不能相差分毫。李悦甚至能根据虾壳的爆裂声判断出锅的时机。收汁时,将炸过的河虾再次入锅,同样干净利落。这道菜对火候的考校,有着如教科书一般的严格。而关于火候,广东菜中有更极致的例子。

6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