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展绿色产业
繁荣生态文化
本科一批
明日8时征志愿
魅力中原音乐季
上演电影音乐专场
乡村“跑腿办”
“专业对口”的社区服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下的坚守

本报记者 聂春洁 侯爱敏 成 燕 宋建巧 黄永东 张 倩 实习生 王卫锋 王 烨/文 宋 晔/图

7月18日起正式入伏,郑州随即开启伏天模式,气温居高不下。“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但为了城市通畅运行,无数劳动者却依然坚守在烈日下、酷暑中,默默挥洒汗水,让城市容颜不改,让市民正常生活。为了让市民感受这些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记者一行冒高温走上街头,记录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

电力维护 保障清凉任在肩

近几天,天气开始变得炎热,电力负荷猛增,相对出现的电力故障也稍多些,市区电力运行维护三班班长王奇瑞和他的同事们就比平时更加忙碌。

和王奇瑞一起奋战的维护三班共有12人,负责金水路以南、京广铁路以东、中州大道以西、南三环以北的区域。

“我们的职责准确讲,就是负责居民户内电表以外的所有高低压电力线路和设备故障维修。12名队员按网格化形式分工包片,一般各自辖区的故障自己前往解决,遇到复杂的故障,大家也配合行动。”王奇瑞说,由于分工包片,每个队员对各自辖区电力保障情况都比较熟悉,这样便于及时排除故障。

“我们要求是接到故障申报后45分钟出现场,上级部门还会对此加以考核,所以大家的压力都很大。”为了快速出现场,即便班组拥有上级配备的电力抢修车,队员们还是每人自备了一辆电动自行车。

“我们最怕的是居民不理解。”说起工作中的烦恼,王奇瑞称,忙起来没日没夜加班、天气最热的时候出现场,这些他们都不怕,居民的不理解才是最让他们感到委屈的地方。

比如有时居民报了故障,他们赶到现场后发现小区供电正常,只是居民自己家的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他们需要在告知情况后赶紧离开抢修其他故障。而往往这时候居民就恼了,认为是抢修队员不作为。

管网工 争分夺秒来抢修

上午8点半,记者跟随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管网处抢修人员,来到位于管城区的河南天昊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院内。该公司供水管网几天前出现漏水,抢修人员已来过多次,但由于水管埋得较深,外面还套着厚厚的水泥管,用探测仪器无法探测出哪段管网出了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抢修人员决定,先把涵洞里的水抽干,再下到底部排查。

上午9点,抢修人员开始安装抽水设施。炙热的阳光下,第一班组班长沈占伟身上很快被汗水浸湿。设备安装好后,刚抽了不到10分钟就出了问题,大家七手八脚把设备拉上来拆开,发现是一截废弃管堵塞了进水口。重新安装后再次抽水,直到中午12点,涵洞内水才被抽干。此时所有人前胸、后背、头发全部湿透。

涵洞有近6米深,队员周岳峰背上30多斤的氧气瓶,绑好安全绳,下到涵洞底部排查漏点。10分钟后他爬了上来,“涵洞向西被一堵墙封死了,过不去。”随后有人下去在墙上打个洞,周岳峰再次背着氧气瓶下到底部,然而反馈回来的消息依然不乐观:洞后是坚实的土层。

下面查不出问题,只有从上面开挖。但这个方案依然存在问题:管道向东跨越两条铁路线,开挖后果严重。向公司汇报情况后,经过与天昊公司和辖区街道办协商,初步解决方案达成:从最近的管道新铺设一条输水管道,彻底解决其用水难题。

维修队队长张斌告诉记者,进入夏季后,用水量大增,再加上施工道路的开挖,管网问题不断涌现。管网处平均每天接到需要到现场处理故障的电话有44个左右。

维修队工作是两班倒,每班都要连续工作24小时。“身上的工作服基本没干过。”虽然辛苦,但张斌说他们不敢懈怠,“天这么热,市民家里没水怎么办?争分夺秒完成抢修是我们的职责。”

送水工 挥汗如雨送甘泉

天气一热,市民对桶装水的需求量迅猛增加。昨日下午3点,记者来到位于淮河路上的一家桶装水店。

送水工刘兴杰刚好从长江路送水回来,脸晒得黝黑,衣服全部湿透,一进门便迫不及待拿起杯子大口喝水。“从早晨忙到现在,上午打电话要水的顾客比较多,基本没时间休息。”刘兴杰说,下午三四点订单相对较少,可以稍微喘口气。他告诉记者:“夏天生意好,我每天晚上近9点才下班。”

和记者说话时,刘兴杰也不忘干活,他熟练地把空水桶排列整齐。“我们每天要跑七八趟,一趟要两个小时左右,最多一次带14桶水,最远要跑到西三环。” 刘兴杰说,自己干送水工才一年半,基本每天要送近60桶水,而资深送水工一天可以送七八十桶。记者了解到,每送一桶水,刘兴杰可以挣两元钱。

短暂聊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有市民打电话预约送水。他往门口的电动车上一桶一桶搬水,然后拿起桌子上厚厚一沓送水单,骑上装了十几桶水的电动车再次上路。

第一户客人在航海路,住在三楼,没有电梯,刘兴杰得把水桶背上去。“我们这个工作,在路上跑得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时间都在爬楼梯。有电梯还好,没电梯的话,经常要爬到六楼、七楼,一桶水有将近40斤,有时候跑得腿都软了。” 刘兴杰说,最近天气热,衣服穿在身上就没干过。

菜 贩 要让餐桌更丰盈

7月18日,头伏第一天。早8点,太阳已经显出威力,田园路靠近三全路的菜市场正值繁忙时间,溜边儿的菜摊上,绿莹莹的蔬菜整齐排列,异常新鲜。程师傅的菜摊也跻身其中,两米长的木板上,豆角、青椒、空心菜、西葫芦、茄子、西红柿,一字儿排开。

45岁的程师傅做这一行已经5年,夫妇俩一起操持菜摊。除了春节闭摊回家半个月外,剩余的300多天风雨无阻,每天6点准时出摊。5年来,程师傅几乎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流程,凌晨4点,去陈寨蔬菜批发市场,6点以前返回,整菜上架,随后开始一天的忙碌。

季节不同,蔬菜生意的忙闲时间也不同。盛夏的繁忙会从早上持续到上午10点以前,这段时间空气还算清凉,大部分人会趁凉快完成一天的采购。今天程师傅的生意不错,由于其他菜摊上苦瓜不多,程师傅挑选的一袋苦瓜成了抢手货,不到11点已经卖出去大半。程师傅说,进菜是门大学问,不仅要注重菜品选择,还要考虑季节和人们喜好,“苦瓜能清热消暑,促进食欲,天热时来买的人多。”

上午10点,买菜的人渐渐少了,程师傅趁空将剩余的蔬菜规整了一下。到了11点,太阳的威力已尽显无遗。程师傅躲进菜摊后面石棉瓦遮出的凉荫里,时不时用喷壶向菜上洒点水。程师傅说,夏天上午的光景算是好过的,中午以后,上面晒、地上蒸,身上的汗就没有干过。下午2点以后,还要操心给菜保鲜,容易蔫的叶菜、茄子等都要用湿布盖住,“夏季气温高,菜损耗大,管理不好就要砸自己手里。”

公交司机 只为百姓便捷行

昨日午后近2点,位于西郊的后仓村公交站,公交一公司一车队204路车长陈庆准备发车。经过大半天的曝晒,此时车厢内温度已接近45℃,记者走进车门,第一反应是赶紧跳出来。“很多乘客上车就抱怨,说你们怎么不换空调车,天这么热,这车能坐人吗?” 陈庆笑着说:“现在郑州超过80%的公交车都是空调车,乘客再坐这样的车,难免有些不适应。”

204路不换空调车有客观原因,陈庆解释说,西三环立交桥比较低,新式空调车太高,过不去,短期内还得用普通公交车。现在年轻车长很少有人吃得了这个苦,今年44岁的陈庆是名党员,便责无旁贷。“我每次上车也是一身汗,不过既然车队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就得保证把它做好。”

方向盘上方有一个小风扇,吹出阵阵热风,根本无法赶走车厢内的闷热。“今年还没到高温时候,往年最热时,车厢内动不动就上50℃。” 陈庆说,以前空调车少,车上人多,那滋味可想而知,“现在很多人宁愿转车也要坐空调车,这趟车乘客就少了。”

204路途经正在修路的陇海路。车走到这里时,速度立刻降了下来,外面尘土较大,有乘客关上了车窗,车内更显闷热。“我这一趟下来至少得两个小时,只能喝一杯水。” 因为路上容易堵车,没法上厕所。

两个小时后,车到了终点站大学路南三环。陈庆顿时轻松了下来,调度室里有空调,车队还送来西瓜、冰糕和绿豆汤。“一趟下来能到这里凉快会儿,要我说,也不算辛苦。”陈庆知足常乐。

环卫工 城市清洁我自豪

午后3点,烈日照在身上稍有灼疼感,路上寥寥的行人也在加快步伐,尽快走到荫凉处。环卫工人黄小英头戴一顶遮阳帽,在烈日下清扫路面。

“现在衣服是一会儿干一会儿湿,晒干了再汗湿,一天重复几遍。”在颍河路上做保洁的黄小英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用手擦了擦脸颊的汗。“夏天路上的西瓜皮、雪糕纸、饮料瓶多,很多人撕雪糕包装纸都是随手一扔,经常要跑到马路中央去扫。”黄小英告诉记者,她凌晨3点开始上班,6点前要把路面清扫一遍,白天则负责路面保洁,哪里出现垃圾,随时清扫。

尽管天气炎热,黄小英却穿着长袖衣服,“这样皮肤才不会被晒伤。”黄小英负责的道路有1公里多长,每天她要在路上来回走上30多遍。“平时身上带着藿香正气水,天太热的话,不时喝点,不会中暑。”黄小英说,“中原区环卫处在各个片区和垃圾中转站都放茶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可以随时去拿,照顾得挺周全。”

黄小英说,自己工作的路段算是好的,路两侧有槐树,扫完垃圾可以找到荫凉歇歇。“像陇海路正在修路,路两侧没有树荫,工作量也大,环卫科让年纪较轻的男环卫工去清扫,我这样年龄偏大的女环卫工,都安排在有树荫的地方工作,这也是单位照顾我们的一种方式。” 黄小英说,看着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路面干净了,自己觉得也很有成就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