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郑·法制 上一版3
深化检务公开 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警惕微信变“危信”
开门纳谏 接受监督
一位社区调解员的“家长里短”
技术鉴定化纠纷
四个“一线”助推
教育实践活动上台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位社区调解员的“家长里短”
——记新郑市新华路街道办事处领秀城社区居委会人民调解员王永强

本报记者 边 艳 通讯员 王军现 刘威葳

在社区从事基层工作十多年,王永强文书干过,主任也干过,换了几次工作,但有一个身份一直没有变,那就是人民调解员。在基层奔波的十几年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社区工作的“家长里短”。

自成立领秀城社区起,王永强就来到了这个新环境,开始调解新纠纷。这个社区租房的外来人口居多,还有一部分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人员构成相对复杂,调解难度也比以前大了许多。

“老王,我家成‘水帘洞’了,你快来吧!”王永强接到一个紧急来电。放下电话,王永强迅速赶到现场,原来是该小区某单元六楼住户张某家漏水严重,把楼下李某家淹了。他叫来当事人双方,让他们详细看一下受损情况,经过协商,张某负全部责任,出资给李某家维修。张某找人把楼下被水淹的地方全部维修好了,但过了一段时间,李某又发现家里还有地方在漏水。又找张某说事儿,张某以维修过了为由置之不理。一气之下,李某把经过自家通往楼上的水管管道上装了个阀门,楼上的水停了。突然断水,张某急了,又是给物业打电话,又是找老王,最后才发现是楼下住户切断了水源。王永强又当起了“和事佬”:“既然又有地方漏水了,你就给人家再修修,或者补偿一些。”这边数落着张某,那边又对李某讲:“你不应该那样做,你这是侵犯了人家的合法权益,这不是办法,有啥好好商量。”在上下两家跑了一趟又一趟,最终在王永强的说和下,张某又拿出一千多元赔偿款,双方的矛盾化解了。

“房顶漏水、下水道阻塞……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去处理。”虽然这些不归调解员管,但只要居民张口,王永强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解决。时间久了,王永强遇到这些情况随口就说出水电气等相关职能部门及维修单位电话。“自从干起这份活儿,家里的事经常顾不上,一看孩他妈要生气,我赶快说自己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可她却说我那些电话号码能那么熟练说出来,说我这是在家卖老装糊涂。”王永强笑着说。

“王主任,您快去看看吧,辖区有个老人住在煤棚里。”王永强一听,不由心头冒火,赶紧找到老人。经过了解,发现老人有个儿子,但却是“妻管严”,媳妇嫌弃公公邋遢,以住房面积有限为由,把老人赶到了煤棚。老人已经在煤棚住了几年,不管老王怎么苦口婆心,儿媳妇就是不让老人回家住。最终,在王永强和社区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法律的威慑和亲情的触动下,老人搬回了家。

做了十几年的调解工作,王永强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做好一个社区调解员,仅凭热情和耐心是不够的。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状况,要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依法、依情处理问题。司法局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他一次不落,闲下来的时候,他看看《物权法》、《婚姻法》、《劳动合同法》等调解常用的法律书籍和宣传小册子。“也学了也看了,可我还是感觉肚里没多少’水儿’,能量不够用。”王永强说。

谈起以后,王永强希望有越来越多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人加入这支队伍,“等有了更加强大的‘后浪’,我也就可以放心地告别这个岗位了。”

王永强,只是一个缩影,在新郑市,有上千名像他一样从事着这份看似琐碎、却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调员。他们始终坚守在人民调解的第一线,也正是他们的“家长里短”,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