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贾鲁河生态治理工程进展迅速
新郑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3亿元
50棵百岁以上古树等你认养
巩义乡村掀起“国学”热
北周村的“周氏老宅”
土地流转 “粮仓”转型 百姓增收
新密一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中牟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美国高中生登封学手工
中牟交警搭建微信服务平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北周村的“周氏老宅”
一栋保存较完好的四层绣楼。
绣楼的入口门楣上有着精美的雕刻
墙体上的雕花虽然部分脱落,但其高超工艺仍依稀可见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李显文 文/图

荥阳市城关乡北周村中心大街东段路北,有一座老宅,被当地人称为周氏老宅。

老宅最早的主人名叫周开谟,当地人称“周翰林”。他出生在18世纪50年代的一个书香之家,祖籍河南汜水县后柏杨村(后移居北周村)。他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进京殿试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官礼部郎中,在京主持文会。他曾放任湖北德安知府,又升汉黄德道台。著有《燕中集》、《郧中集》、《舆中集》等诗集付梓行世。据周开谟的六世后人讲,周开谟是道光皇帝的老师,道光皇帝南巡时还特意来到北周村看望老师周开谟。周开谟带领道光皇帝一行人出门,登上村后的最高建筑“文昌阁”上,浏览了村南边的三山、万山风光。但是目前,由道光初年周翰林所置买的老宅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了。

北周村的周氏老宅坐落在北周村中心大街东段路北,是一座典型的大四合院。全宅建于高台之上,台壁、台面用红砖和青砖镶铺,宅院居高临下。整个宅子分前、中、后三个院落,前院上房为高大的客厅,相对为临街房,东西有厢房。临街房东首建高大的门楼,前有宽阔台阶通向大街,大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大青石狮子,大门上方高悬黑底金字“太史第”巨匾,传为道光御笔,门楼内侧高挂“文魁”、“拔贡”等大匾,每逢春节,两盏大红纱灯挂在门楼,全宅熠熠生辉。影壁借东厢山墙,上面建有图案,门楼与影壁墙之间是一小四方院,向西过二道门进入主院,东西厢之间设三门,形成三进院。

大客厅东山墙与院墙之间有一过道,由此进入中院。中院两边也是厢房,正房是一座绣楼,从绣楼和中院西厢房之间进入西边的牲口院,牲口院西临路沟,北边是一排草房,牲口就养在这里。穿过牲口院,向北是一片树林,树林里有石碑和水井。

穿过大客厅东山墙与院墙之间的过道,可以进入中院。中院两边也是厢房,正房是一座绣楼。绣楼后边是后院,也有东西厢房。

离周翰林故居不远的村子另一端,有座高大建筑,形似翰林故居附近的绣楼,但要高出很多,约有现代4层楼房高。当地人叫它“碉楼”,因为它正脸很宽,进深却很窄,远远望去,在一片民居中,如同一个碉堡。

碉楼地基离地面很高,由大石头砌成,分为两层,正面一层一门两窗,二层仅有一窗,其他全是砖石密闭。古朴的外表下,窗框门檐却由精美的砖雕组成,让人感觉很大的反差,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村民说不清这座楼建设的确切年代,可能比周翰林故居那边的绣楼还早,它最早的功能主要是“防匪防盗”。可以想象,在广袤的平原上,站在4层高楼上,方圆几十里的情况一览无余。如果有匪盗来袭,放哨的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村民躲避或是防御。

在北周村里随意走走,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很多遗迹,光绪十年一位姓许的先生给妻子孙氏立的墓碑,民居屋檐下砖雕的牡丹,房屋山墙上不知什么工艺画成的梅花鹿……

边走边看中,时光缓缓流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