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栾月琳 通讯员 王晓燕 熊凯 文/图 管城回族区南关街道办事处辖区居民小区楼院近日走进了一支由街道机关党员、社区工作者、社区群众工作队队员组成的居民走访队,认真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而覆盖物业、警务、片医、维权、家政等多个领域的社区服务团队,更是为辖区居民朋友带来了居家养老、家政服务、事务代办、居家购物等多种人性化的服务项目。 规范组织建设 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管城回族区南关街道办事处位于火车站周边老城区,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常住户14478户,目前,街道共有30个党组织,党员991名。其中,社区党(总)支部11个(5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机关党支部1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6个、工商联党支部1个、离退休党支部1个。同时,街道结合紧邻火车站商圈,几个大商场在辖区遍布密集的实情,探索非公党建区域化新模式,成立了“临火车站商圈党委”。 近年来,南关街道党工委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开展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创先争优活动、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等多项工作,通过深挖载体、培植特色,理顺了组织设置,统一了阵地建设、带好了骨干队伍、形成了特色品牌,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手段不断增多,使党的影响力更加深入民心。 街道党工委确定将锦艺新时代社区党支部、惠工街社区党总支、豫丰社区党总支三个社区党组织以及锦荣商贸城党总支、鸿凯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党支部两个非公企业党组织打造成为基层组织规范化示范点,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在新天地社区、张家门社区重点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街道党工委投入100多万元,在锦艺新时代社区建成街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起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党员电教室、图书阅览室、党员谈心室、档案室、多功能会议室,党代表联络站和综合党委驻社区联络站,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设立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统一将基层组织日常工作重新整合后,划分出“党建”、“民政”、“计生”、“社保”、“群团”、“网格受理中心”6个服务窗口,使前来办事的党员群众一目了然。 在“流动阵地”方面,社区将“党员志愿者流动服务车”开到市场游园、街头巷尾,全年为火车站周边商户免费提供简易修车、应急药品、饮用水、针线包、交通地图等服务,受到辖区居民、商户和流动党员的热烈欢迎。 结合“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街道在社区配强支部班子带头人,把一批政治素质强、廉洁自律强、服务意识强、引领能力强的同志选入社区“两委”班子,让班子成员担当起带动社区发展的重任。在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内部创造良好的民主气氛和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推行社区民主议事制度,强化社区监督制度落实。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 “两委联系群众制度”、“廉政信息反馈制度”、“社区干部接待群众制度”、 “群众代表列席会议制度”、“干部考核评定制度”、“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等,规范了为民服务工作流程,形成了上下联动。 非公党建方面,街道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非公企业工作制度,并从机关党支部选派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作为专职党建指导员,充实到辖区各非公企业党组织,为非公企业党组织输入新鲜的血液。 南关街道党工委开展的“创先争优”、“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以及“1+5”组团式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工作机制,把群众的“小事儿”当成政府的“大事儿”来办,真正问计于民,听计于民,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1+5”工作方式 形成解决问题新机制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南关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力量协调、群众共同参与”指导思想,在街道上下开展“问百家事、解千人忧,我与群众心连心”居民走访和社区服务工作, 街道创新性开展的“1+5”组团式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工作新机制,更是促成社区基层大党建、大服务工作格局的初步形成。 “1+5”组团式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工作机制指一支走访团队加五支服务团队。即居民走访团队和群众工作服务团队、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机关及职能部门服务团队、社会力量服务团队以及社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团队。 走访团队注重发现问题,服务团队注重解决问题。对于走访发现的问题,先由群众工作队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途径予以解决;对于一些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问题,交由机关及各职能部门服务团队给予处理,或与辖区社会力量结合予以解决;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则由社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团队进行共同协商或上报处理解决。 收集社情民意 凸显社区服务新特色 为保证“1+5”组团式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工作机制得到有效落实,南关街道党工委明确一系列工作制度。如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台账制度、服务公开承诺制度、处理结果反馈制度、检查考核制度等,有效避免组团式服务流于形式。 为广泛搜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街道将组团服务工作人员分为走访和服务两个团队,走访团队由社区“两委”干部、党小组长、楼栋长和党员志愿者组成,负责走访居民,了解情况,并将居民反映的意见、建议和求助类问题及时反馈给服务团队;服务团队由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机关干部、物业公司负责人、业委会主任、社区民警、社区片医以及社区党代表、共建单位负责人组成,定期商议解决本社区走访团队梳理反映的问题。 按照“地域集中、便于分工、利于管理”的原则,各社区对居民小区进行分片、划块,每个责任区不少于4位走访人,其中1位走访责任人必须是社区“两委”成员或社区工作人员,另配备2位以上楼栋长或党员志愿者骨干,以促进社区干部沉下身子,迈开步子,真正与群众面对面,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家庭情况、主要困难和意见建议。 走访无缝覆盖 组团式服务机制见实效 街道规范实施“1+5”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工作机制三级信息反馈网络,即社区—机关职能科室和街道领导班子—社区党代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三级反馈网络。为保证信息反馈网络畅通,街道推出从社区到机关,再由机关到代表的信息反馈网络保障机制,明确专职信息收发员,使相关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得到关注和反馈,确保走访服务网络无缝隙全覆盖。 组团式服务要想取得实效,服务团队的建立和管理是重中之重。街道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引进社会力量,由街道社会管理办公室牵头,积极与辖区各单位、各社会阶层对接协调,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支援街道组团服务。充分依托街道青少年中心、社会商贸法庭、市民学校、图书室、民生大讲堂、两代人活动站等阵地的辐射作用,对组团式服务的团队成员定期培训,从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培训,全面提升街道组团服务整体水平。街道强化督查考核,落实责任任务,使得人人心中有目标,人人身上有担子,真正把督查考核的过程转化为推动落实的过程,以此推动工作作风大转变、工作措施大落实、工作方式大创新、工作效果大提升。 南关街道党工委通过“1+5”组团式服务实践,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得到极大改善,街道和居民之间信任度得到空前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截至目前,南关街道共建立居民走访团队11支,社区服务团队11支,走访责任区55个,对辖区内14478常住户做到了走访全覆盖、服务全覆盖、联系全覆盖,充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