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许衡故里——许岗村
明灯两盏 严母训子
古稀老人乐享诗歌生活
名人游园:新郑别样风景
文广新局:送电影进军营
图书馆设置廉政书架
《具茨山岩画调查报告》
《具茨山与中华文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稀老人乐享诗歌生活

本报记者 尹春灵

一场大雨就能让他“迸发灵感”,看一会儿电视也能“诗兴大发”……今年70岁的柴军朴是新郑市二中的一名退休教师,老人家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创作诗歌记录生活变迁,至今已写了20多年了。

近日,记者走进柴军朴老人的书房,厚厚的一个笔记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就是凝结着老人多年心血的诗稿。柴军朴说,他在老师的岗位上时,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到路上,看看电视,听人聊天,总有一些话题能够引起我的兴趣,我就把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心情记录下来。”老人虽年已古稀,但精神矍铄。从1975年起,他已经习惯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都用诗歌讲述出来,生活、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他都付诸笔端,到目前已经创作了六七万字。

老人写诗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限字数,不限长短,表达方式多为记叙和描述,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耳目一新:夏日时节,老人看到妇女在田间劳作,随即回家创作了一首诗歌《夏日农村生活》:“赤日炎炎当空照,村妇曲身弄青苗。头顶汗巾似水洗,手中铁铲不停操。丈夫务工常在外,妻子侍农无怨劳。为了秋后收获丰,心中喜悦挂眉梢。”老人回忆说,2010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山西煤矿透水事故的抢救现场时,矿工家属、警察、医护人员等神情严肃、忙碌救援的情景,心里既激动又紧张,瞬间就将这一情景流露于纸上:“矿工干部家属,群众警察救护,紧盯通道门,企盼生者再出。让路,让路,喜极泪雨如注。”当然,也不是每次看到或听到一些事情,他都能够即兴创作,十八大召开时,老人认真地倾听,将主要内容写在笔记本上,当时并没有灵感,但是等灵感来了,老人就赶紧提笔整理创作,写出了《流光溢彩十八大》。除此之外,老人还对诗歌配以注释和说明。

诗歌创作,对于柴军朴老人来说,完全是出于愉悦身心。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时,新郑市老干部局举办诗歌征文比赛,自己报送的几篇诗歌全部荣获二等奖。老人说,创作的诗歌是否获奖,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用诗歌记录生活的方式让人生变得有滋有味。

闲暇时,老人会翻看以前写过的诗歌,他感觉以前的时光历历在目,就像是在阅读回忆录,感知当时自己的酸甜苦辣与各种心情,有一种亲切感,还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他认为过去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经历,但是多年后,它们可能会被淡忘。而诗歌是自己对生活的真实记载,反映着生活轨迹,每次翻看都有不同的感触。而后辈看到自己的诗稿后,就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能起到教育或激励子女的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