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三大亮点增辉街舞大赛
我市普降喜雨
旱情有所缓解
本周依然凉爽
周中再迎降雨
导 读
郑州机场国际货邮
吞吐量首超国内
加快物联网发展
打造中原智慧谷
让守信者处处受益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
抢抓政策机遇 加大工作力度
全力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七旬老人打工还债十七年
“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
找到了骗他的人,心软了

人民日报记者 戴 鹏 任胜利

编者按:昨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河南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老人花书增诚信为本,17年来省吃俭用,每月坚持回村还巨额欠债的故事,本报今日予以全文转载。

河南新郑市薛店镇,有个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花书增每月初回村还债,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

“这是第157户,还剩40多户。”8月1日,老花又回到花庄,从兜里摸出几个暖热的纸包,纸包上分别写着村民的名字和钱数。

17年来,这位老者,把退休金、打工挣的钱和儿女们给的生活费攒在一起,蚂蚁啃骨头,一点一点地偿还50多万元的欠款。

轻信熟人忽悠,背上巨债

上世纪90年代,身为薛店镇广播站退休职工的花书增,在花庄村办了一家面粉厂。凭借多年的口碑,十里八乡的乡亲都将余粮存到他的面粉厂。

“大伙儿信任咱才存到咱这儿,最多的时候有200多户哩。”老花至今语带自豪。但“信任”二字也让他从厂长一下子变成200多名乡亲的欠款人。

原来,1996年,老花轻信了熟人的“忽悠”,在没拿到钱的情况下,将厂里的所有面粉交由熟人代销。结果面粉拉走了,几十万元的货款却没能像承诺的那样“货到付款”。小本经营的面粉厂不但血本无归,还欠了一屁股债。

“老花的面粉厂被骗了,赶紧去兑钱吧。”在厂里存粮食的乡亲听闻,纷纷前来催要粮款。

乡亲追债,家人埋怨,“天价”债务,老花一时“觉得天都要塌了”。

“缓过来一想,我被骗了是我没本事,但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曾在部队服役6年的花书增,骨子里的倔劲儿上来了,“只要坚持,总能还完”。

说话间老花的胳膊轻颤了一下,上面的疤痕清晰可见。

“为了还债,我爸到处爬线杆、帮小区穿线,一天干七八个小时。这只断臂就是前年春节从电线杆上摔下来弄的。”小女儿花新莉的眼泪在眼眶里开始打转。

后来老花找到了骗他的人,却心软了:对方已经躺在医院,全身插满管子。不久,骗他的人不治身亡。有人建议老花,找对方的老婆继续讨要欠款,可老花说:“一个女人带着俩孩子够不容易的了,我不能把他们娘几个往绝路上逼。”

随着脸上沟壑的加深,老花只能拣些轻活干。当有人说为什么不拖着,或者晚些再还,老花的回答是:“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

“把欠账还清,才能抬起头来走路”

去年,花书增家窘迫的经济状况突然有了转机:他家的房子因征迁改造,分到10多万元补偿款。“这笔钱够装修房子了。”花书增的老伴激动之余,想为自己的生活做点打算。

“所有的补偿款,全部用来还账!”老花的话斩钉截铁,全家人半天没吭声。这期间,不管是家人闹情绪,还是给脸色,老花始终坚持:“把欠账还清,我才能抬起头来走路。”

最终,花书增家获得的补偿款全部用来还账。

“欠着乡亲们的钱,我总觉得没脸见他们。”老花说,为省钱尽早还给乡亲们,一大家子节衣缩食,没添置过任何像样的东西。

“啥时候把200多位乡亲的欠款还完了,睡觉才踏实,剩下的七八万力争两年还清!”话语间,他的外孙从身旁一溜烟跑过,老花微眯的眼里充满笑意。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4年8月10日1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