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酸菜豆腐
《托斯卡纳
乡村生活》
第11届Smithsonian杂志摄影大赛入围作品
郑州“地片”
首级
嘉陵江(国画) 龙瑞
史官与书
出好手中的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首级

刘 锴

在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和历史题材的评书中,常会看到、听到“首级”这个词,它指的是人的头颅,即脑袋。“万人军中取上将首级”,即是形容某人武功高强,有胆有力。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首级”一词源于战国时期的一种军功奖励制度。

在中国古代,部落之间、诸侯国之间讨伐征战是常有的事,有战争即有伤亡。先秦以前,军队中都是有战功奖励制度的,比如俘虏了多少敌人、杀死了多少敌人,朝廷或部落都对战斗或战役有功人员依据战绩进行奖励,军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依靠战功而封侯拜将的制度。不过先秦以前,军队中的战功计算形式是以割掉敌人耳朵数目为计功依据的,《左传》中曾有明确记载:“俘二百五十人,首馘百人。”就是说,一下子俘虏了250名敌兵,割掉了100多名敌人的耳朵。

战国时期,秦国发明了一种新的战功计算方式,即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目来作为评定爵位的依据。这项军功制度改革是当时的改革家商鞅提出来的。此项制度规定:每砍掉一个敌人的脑袋,士兵就可以获得三项奖励——爵位升一级,田宅给一处,仆人赏数个。杀死敌人越多,士兵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得到的田产就越多,最高的奖励级别达到二十级。因为一“首”(头颅)对应一“级”(爵位),所以时间一长,人们便习惯上将头颅称为“首级”了。

后来,秦国对战功奖励制度又进一步做了完善,加进了许多符合社情民意的奖励内容,比如一个秦国士兵斩杀两个以上敌人,那么他家里当囚犯、当奴隶的亲人就可以获释,恢复平民的自由之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奖励政策实行后,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好效果,秦国士兵奋勇杀敌,人人都想立战功,秦军的战斗力迅速提高。这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创立新的王朝,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项奖励政策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士兵贪功心切,竟然相互杀戮以冒功请赏,甚至出现了滥杀无辜百姓、冒充是战场杀敌,骗取奖赏的现象。到了北宋时期,这股“杀良冒功”之风愈刮愈烈,大将狄青上书皇帝痛陈弊害,“首级”制度这才得以废除。自北宋以后,流行于军队中的“首级”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首级”一词却留了下来,传延至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