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7月郑州CPI
同比上涨2.4%
街舞大赛海选
观众可免票进场
诚信做人 诚信做事
七旬老太重承诺 奔波千里还存款
扎实有序推进征兵工作
保质保量完成今年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
谢伏瞻邓凯调研我市征兵工作
wx48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0年前答应帮同事寄钱 20年后发现钱未寄到
七旬老太重承诺 奔波千里还存款

本报记者 赵文静 通讯员 苏卫党 苏 睿

开栏的话

今年3月9日,本报率先刊发《七旬老人还债17年 花书增:再苦不能丢诚信》的文章,报道了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老人花书增诚信为本,17年来省吃俭用,每月坚持回村还巨额欠债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8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此事给予重点报道,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在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很多像花书增老人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的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信的企业和群体。他们的故事充满正能量,值得我们一一挖掘、大力弘扬、用心传播。

“诚信郑州”今起开栏,意在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诚信故事,褒奖美好,推介经验,积极推动诚信郑州建设。也期待广大读者与我们一道,共同发现诚信,褒奖诚信,践行诚信,共同参与诚信郑州建设。提供新闻线索或参与话题讨论,请致电0371-67655551,或电邮zzrbcfzx@126.com,或关注郑州日报官博(新浪微博@郑州日报)、官微(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郑州日报)。

在二七区五里堡街道河医社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了一句承诺,七旬老太奔波千里,把20年前的存款送到家住山东的老同事手中。断了联系20年的两家人,成了好亲戚……

故事的主角叫崔奶奶,今年72岁,是住在河医社区中原东路78号院的普通退休工人。

前段时间,崔奶奶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整天抱着电话挨个拨给老同事打听事儿,可愁坏了儿媳妇刘敏。

事情得从20年前说起,崔奶奶单位的一个同事因跟随丈夫转业到山东,把一份一年后到期的100元定期存折交给了她,并告知山东家里的地址,希望等到存款到期帮忙寄过去。

崔奶奶一直惦记着此事,存款到期的时候,她就交代丈夫照着地址寄了过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信被退回了说查无此人。因信被退回了丈夫单位,她并不知道此事,而时间太长,丈夫也忘了这件事。

“今年年初,老两口聊天中无意间提起,婆婆才知道这笔钱一直没有寄到同事手中。”刘敏说,当天晚上,老太太就没怎么合眼。第二天天刚亮,老两口就匆忙跑到老单位打听当年同事的地址,由于时间久远,地址早已找不到了。

“我答应过人家,要把钱寄过去的。”崔奶奶念叨着这句话,落下了“心病”。

几个月来,老人一边打电话联系老同事们,一边四处托人打听,一直没停歇。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托山东的一个亲戚联系到当地的派出所,从那里打听到了当年同事儿子的联系方式,当即就决定“亲自把钱送到老同事手中”。

“老人年龄大了,当儿女的不放心她出远门,但她说啥都要亲自把钱送去,怎么劝都劝不住。”在刘敏眼中,婆婆是个朴实、节俭、执拗的传统老人。拗不过婆婆,刘敏连忙请假买票,陪着老人去泰安。

坐上郑州到山东泰安的火车,崔奶奶终于舒了一口气。近600公里的颠簸路程,为的便是20多年前的一个承诺。

“实在抱歉啊,现在才把钱送来。”虽然当年邮寄的是100元存款,崔奶奶执意掏出2000多元钱递到老姐姐的手中。

“到山东的第二年,因家庭变故搬了家,存款的事儿早忘了,可难为你啦。”老姐姐拉着崔奶奶的手,说起往事感慨不已。

“婆婆这事做得让人佩服。”刘敏说。两家子女约好了,每年都要走两次亲戚,让老姐妹俩多聚聚。两家还有一个新约定,那就是要把两个老人之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传给孩子的孩子们。

刘敏把婆婆的故事讲给了社区的姐妹,社区的姐妹又把故事讲给了孩子们……就这样,崔奶奶重情守信的故事在社区传开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