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随笔
郑州地理
文史杂谈
掌故
散文
名人轶事
lh477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散文

地平线上的老工厂

王太生

旧工业时代,那些老工厂渐行渐远,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直至变成人们记忆的地平线上,一个模糊的小黑点。其实,从实际诉求和精神满足层面而言,我们还是需要一些老工厂的存在,为我们制造那些唯美和纯情的产品。

我们需要雨伞厂。伞,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审美,飘浮着最美丽乡愁。虽然汽车年代,伞的作用日渐式微,但在故乡的雨中,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撑过一把伞,在早春的大地上行走。在那个烟雨迷蒙的黑白江南,我曾经多么迷恋和幻想,能够撑一把油纸伞,在幽深的苏州雨巷,遇见一个有着丁香一样美丽而忧愁的姑娘。

我们需要棉纺厂。在这个化纤年代,被许多东西闷得透不过气来,便开始怀念纯棉。一件纯棉布衣,对人的肌肤是一种熨帖,一种及至灵魂深处的抚慰,成了现代人返璞归真的标签。棉质的布匹,它们从棉花开始,被捻成纱线,千丝万缕,万缕千丝,织成布,从黄道婆老奶奶开始,便以一种安静的方式,嵌入我们的平常生活,铺展成温暖柔软的被褥床单。江南的蓝印花布,成了一种地道的中国文化符号。

我们需要农具厂。虽然有了大型机械,挖土机的一只手,可以轻而易举地抓起一两吨重的泥土,但偶尔会有一两块散发着根叶腐殖气息的荒芜之地,需要锄头和铁锹的精耕细作。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那些铁器农具,往往很精巧地拨开膏腴之土,把种子轻轻植入,让它做一个好梦。有时候,一把锋利的镰刀,还具有象征意味,能割去人们心头,坏情绪的荒芜稗草。

因此,作家阎连科感慨,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超级繁华的城市里,有钱可以信手买到尊严、爱情、别墅、汽车等一切现代生活的东西,但不一定可以买到种地的农具。

农具厂确实是出锄头和钉耙的地方,我依稀听见那些叮叮当当,淬火敲打的声音。

我们需要造纸厂。古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经历挫、揉、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制造出植物纤维纸,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纸。然而,每年夏收和秋收之后,那一堆堆,被收割的麦草或稻草,无家可归,被人以一种粗鲁的方式焚烧,田畴上空,浓烟滚滚,狼烟四起。其实,这些庄稼的草,是可以送到造纸厂的,把那些麦草和稻草,融草成浆,制作成一张张泛着柔和光泽的纸,让孩子在纸上画他们的理想:河、树、鸟和房子,让那些起步时的理想,在纸上倾诉,而不是完全依杖无纸化的电脑操作。

我们需要皮革厂。手工时代,皮革厂把那些老手艺留住。外祖父退休前,一直在皮革厂上班。外祖父在做皮箱子时,神情安详,用近似于净手焚香的心态,一点一点地小心雕琢,不会对物品留下瑕疵。我见到过外祖父做的皮箱,那是经过几天的手工打磨之后,泛着暗淡光泽,散发皮革特有沁脾气息,箱的把手、四角似乎留有手指摩挲的痕迹,静静地等候它的主人来拎取。

我们需要油米厂。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农作物,那些作物可以榨成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籽油,满足我们的味蕾之欢。我生活的城市,人们喜欢用菜籽油炒菜,每年金黄的油菜花凋谢之后,油菜结饱满的籽,农人撑船,把一袋袋的油菜籽,从河埠头上卸下,扛进油米厂。新鲜的菜籽油上市了,家家户户的厨房飘散着菜籽油炒春韭、炒豌豆头、烧秧草河蚌的清香。一地有一地的饮食习俗,而不是到超市里去买千篇一律的桶装油。因此,油米厂曾经是一个人的舌尖上,余味缭绕的故乡。

这个年代,原先的许多东西,被一些东西所替代,但有些东西不能丢。比如,一些老工厂曾经生产过的产品。工厂就是工厂,有刻度和游标,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以一种精准和规范,把那些包含朴实人格、缜密细致、严谨精良的传统和文化挽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