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登封打造生态智能养猪新模式
一把油布伞 风靡百多年
女店员爱心
帮衬环卫工渡难关
群众积极参与
无偿献血成风
新郑蔬菜
端上香港餐桌
中牟农村党员第四期
党性教育示范班开班
河阴石榴基地
物联网主体工程完工
乡村党员业绩上榜公布
杉杉奥特莱斯广场落户中牟
巩义优秀人才赴清华培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把油布伞 风靡百多年
赵建松正在展示新郑黄油布雨伞。

本报记者 高 凯 通讯员 王保建 张艺雯 文/图

老话讲:“饱带干粮晴带伞。”新郑市辛店镇辛店村的油布雨伞备受世人喜爱,制作历史长达100多年,目前,远销山西、陕西等地。老式油布雨伞为何至今仍有销路?记者近日慕名拜访了辛店村。

从新郑市区驱车向西20多里地,辛店村辛店街就到了。古朴的街道不算宽敞,但繁华异常,新郑油布雨伞、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建松的家也在这条街上,记者顺利找到他,而他也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油布雨伞的历史和制作。据赵建松讲,新郑油布雨伞,常说的较多的是黄油布雨伞,到他这里已传了130多年、四代人了,油布雨伞制作工艺独特,开合有力,经久耐用,代表了一种传统的制伞文化,他很愿意继承这门手艺。

要追根溯源黄油布雨伞的历史,辛店村著名伞匠白树头创立的“白家雨伞”不能不提。光绪六年(1880年),白树头随父到外地经营药铺,年景不好,迫于生计,便潜心学做油布伞。经刻苦学习后,白树头带着做伞的手艺返乡自立门户,没过多少时日,他制作的藤骨黄油布雨伞以质量高、工艺精美而一炮走红。

白树头有手艺,也懂经营,撬开市场后,他还打算做响一个油布雨伞品牌。民国三年(1914年),白树头在辛店街率先建立字号,并创办“协兴魁伞庄”,使“白家雨伞”得以更全面地占领市场。白家油布雨伞比普通纸伞大、结实,加上白家乐善好施,惜贫怜弱,没现钱的乡亲也可赊账拿货,雨伞生意火爆异常。见“白家雨伞”走红,周边村庄纷纷效仿,到1935年鼎盛时期,新郑西一带的油布雨伞作坊达100多家,仅辛店村周围就有30多家。新中国成立后,“白家雨伞”继续畅销,1958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和游客前来选购、订制新郑油布雨伞。

“白家雨伞”为辛店镇一带油布雨伞向外打开了销路,但随着制伞工艺进步,更轻便、更灵活的新式雨伞却开始领跑雨伞市场,不过,传承油布雨伞工艺和文化的人不愿就此放弃发展。这其中,赵建松祖孙几代人尤其为新郑油布雨伞制作技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贡献,赵建松的祖父(1898~1979)立字号“兆顺祥伞庄”,使得“赵家雨伞”在新郑制伞行业中脱颖而出;赵建松的父亲赵掌自小得到真传,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赵家祖传的“兆顺祥伞庄”先后加入新郑县伞业合作社和雨具社。1975年,企业扩大规模,更名为郑州市新郑伞厂,赵掌担任厂长;1983年,自幼就对祖传制伞技术耳闻目染且聪慧过人的赵建松接过父亲的手艺,很快成为新郑伞业界的“高人”。

“油布伞最高年产量曾达10万把,之所以能走出新郑,销往全国各地,与过硬的质量和精湛的制作技术密不可分。”谈起油布伞的制作,赵建松对记者说,油布雨伞有大小5种规格,以橘黄色、红色、浅蓝色为主。每一把油布雨伞,都要经过熬桐油、破竹竿、对开裁剪伞面、刻戗头、挂铁戗等10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每一道工序要遵循严格的要求和火候,稍有疏忽,就会生产出残次品、返修品、废品,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影响到新郑油布伞的声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