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2014嵩山论坛 上一版3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天人合一” 反思做“人”
会聚天下群贤 悟道天人合一
碰撞交流激出文明火花
0823国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天人合一” 反思做“人”
——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秦华 李晓光

记者手记

等一等灵魂

“天人合一”与文明多样性,看起来联系并不紧密,然而,在世界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不约而同”地将一切量化,以“科学”的名义追逐着与增长、物质、科技等等有关的一切,肉身走得很远,灵魂却滞留在原地。

在第三届嵩山论坛上,各界嘉宾从本源说起,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天人合一”说的又是什么?原来,“天人合一”并不是过去观念里认为的那么“唯心”,它是让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然、关注他人,把自然当成“人”的一部分,把财富当成过程而不是目的……在这样的心绪下,或许我们才能“等等灵魂”,去享受空气和阳光,享受自然的清风,而不是去挖山开矿、竭泽而渔。

想起杜维明教授说,我们每一个人和人类社会与宇宙中所有其他生物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不可分,因此对宇宙保持回应和负责,是人类的责任——看吧,我们不仅仅是生活在这个广袤宇宙中渺小的人类,还要承担起滋养、保护地球的责任,当然,前提是首先理顺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本报记者 左丽慧

“人不应该把自然当作外物,而是个人发展的一部分……”昨日举行的2014年“嵩山论坛”上,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为听众带来了他最近思考的“精神性人文主义”,他说,精神人文主义提出人要懂得关怀家庭、社会、自然,把自然当作自我了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本性、人性、物性,能够参与天和地的改造和培育过程,达到“天、地和万物成一体” 。

“天”和“人”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讨论多年,“天人相争”“天人相合”“人定胜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观念不一而足,杜维明表示,儒家提出的“天人相应”是“人心和天道合一”,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至上的时代,人们将一切量化、市场化,严重地破坏了心灵及自然生态。在此背景下,西方杰出学者已经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做出批判,试图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以“天人合一”为重要思想的中国思想哲学能给人类的21世纪提供的是“精神人文主义”,即尊重文化差异的人性精神、开放而有意义的国际对话等,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杜维明看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精神源泉,它以文化的方式重新审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把自然当作身外物,从这个角度唤醒人类对危机的全面反思,引导人类追求终极关怀。这一古老的智慧可以为解除人类生存的重重危机提供新思路,为构建世界多种文明和平共存的新秩序提供参照。

世界是各种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但不同文化间如何沟通?杜维明表示,自己一直主张世界各地持相同观点的知识分子,为迎接“对话文明”而共同努力,但这需要人们必须从容忍、承认和尊重异质文化开始,致力于更加广泛的文明对话。正如登封“三教融合”的精神一样,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达到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发展。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李 焱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