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遗失声明
八千乡
金秋助学 情暖学子
一个退伍老兵的无悔人生
枣乡风情醉游人
开展汽车维修行业专项整治
下力气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个退伍老兵的无悔人生

本报记者 沈磊

在新郑市梨河镇黄甫蔡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记者见到了柴合钦老人。

一头花白的银发,一双目光炯炯的眼睛……虽然即将跨越一个世纪的磨砺,但老人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让人很难把他与94岁的高龄联系在一起。

“采访啥啊,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当兵的时候就是一般的战士,退伍了就是一般的群众。”

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柴合钦,经历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骨肉分离的旧社会。1946年,柴合钦被国民党抓壮丁离开家乡,随后被编入国民党军队。1948年,柴合钦和他所在的部队起义成功,他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而这也成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

如今,一份《军队转业建设干部登记表》,明确写着“立过四次功受奖三次”,他的身上还清晰可见两处疤痕,这些都无言述说着柴合钦老人在战争岁月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的战火洗礼和光辉历程。两处伤口是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留下的,谈起这两次战役,老人提高了声调,眼睛里闪烁着动人的光彩,依稀能看到当年的风采。

1952年,柴合钦从部队转业,由于连年的战争和伤病困扰,1955年经部队批准,柴合钦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回到了家乡新郑。

“我这一生就像做梦一样,抓过壮丁,参加过战争……多多少少也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尽管微不足道。”老人呵呵笑着说。

回到家乡后不久,柴合钦的干部档案就从转业地转回到河南,然而阴差阳错,由于通讯地址的一字之差使这份档案在35年后才转交到这位命运多舛的老人手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柴合钦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回到了农村,然后又默默无闻地做起了农民。

当问到他为什么不向组织反映自己的干部身份时,这位94岁的老人神态恬然地说:“那个时候国家刚刚建立也不富裕,我回来有二亩地种着也能养家糊口,就不想再给国家添麻烦了;我活到现在能够亲眼看到国家富强了,作为一名老兵也就知足了。”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记者。

1955年,刚回到家乡的柴合钦,就开始带领当地群众挖水渠修道路,思考着怎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并连续多年在本村担任生产队会计,处处带头事事先行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使一个落后贫穷、许多人出去要饭的穷村庄逐渐发展为能够吃上饭群心谋发展的富裕大集体。

吃水不忘打井人,这是柴合钦最朴素的感恩观。“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不会忘党的恩情”。1998年国家水灾频发,柴合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当即响应号召拿出600元捐给灾区,而自己当时每月仅有100多元的津贴;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猝然袭来,柴合钦听到消息后,又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750元全部捐出。就是在平时,柴合钦也是左邻右舍眼中的热心人、主心骨,有啥问题、有啥困难大家伙儿总喜欢来找他出主意、想办法。

“我是一名党员,在老百姓眼里,党员就是党的形象代表,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我没有给党抹黑,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说这些话时,柴合钦很坦然也很兴奋,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之处彰显平凡。打开一段历史的缝隙,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老兵所走过的路、一个平常百姓所做过的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