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杨海潮与具茨山的不解情缘
名人游园展新颜
月饼从“礼品”回归“食品”
赵丙钧:砚池飞墨笔生花
碳化枣核
寻访身边好人 挖掘感人事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赵丙钧:砚池飞墨笔生花
近日,以“桑榆暮景,翰墨夕阳”为主题的《夕阳放歌——赵丙钧书法作品展》在新郑市举行,吸引了众多群众、书法爱好者前来欣赏。

本报记者 尹春灵 刘栓阳 文/图

近日,《夕阳放歌——赵丙钧书法作品展》在新郑展出,迎来众人前来欣赏。新郑书法爱好者赵丙钧精心创作的70余件作品,无不透露着一个书法人的博大胸怀和大家气韵。众人不仅赞叹他对书法的酷爱痴迷,还佩服他从容淡定、清新自然的书法功底。

那么,现年70岁的赵老师和书法到底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记者走近赵丙钧老师,倾听他的故事。

据他回忆,小时候就只有铅笔和毛笔两种写作工具,也就是那时候他对书法产生了偏爱。没钱买毛笔时,他就用树枝、石子儿在地上比划。三年级时,老师要求每天都临摹一张大楷字,每次看到写得比较好的字上面被画上一个圆圈时,他的心里就乐滋滋的,这更激发了他的兴趣。从此,他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十五六岁时,家住辛店镇大汉窑村的他,名气早已飞出了村庄,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找他写春联,这也在无形中给了他鼓励和锻炼的机会。初中高中时,学校里出板报、特刊都用毛笔字,这活就被赵丙钧全“包”了,对此,他乐此不疲。

由于痴迷和执着,他的书法技艺进步得很快,并主攻行书、草书。后来,虽工作繁忙,他还是坚持每天练习。退休后不久,他即被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从此,他在书法上倾注的时间越来越多,接触的专业人士也多了起来,对书法的研习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凭着水滴石穿的精神,赵丙钧的书法作品也逐渐在公众视野中崭露头角。2009年,目睹新中国60年沧桑巨变的赵丙钧,感慨良多,历时一个多月,虔心创作了《祖国颂·千字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祖国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另外,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各级各类书法展赛中入展获奖,并被美国芝加哥图书馆、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图书馆、田纳西州Iee大学图书馆、堪萨斯州州立大学图书馆永久收藏。部分作品还入编《国际书画名家名作博览》、《当代书画艺术名家新作大典》、《感动中国·晚晴颂》等多部艺术典籍。他先后被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新时代艺术开拓者”、“当代实力派书法家”等荣誉称号。

当听到别人的赞扬时,他总是幽默地称自己“一介书生,寻常墨叟,不见经传,草根人物。”这样的“草根人物”,德艺双馨。每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之际,他都会义务为拜祖大典挥毫泼墨,表达身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自豪心情。逢年过节,他都会到该市各个乡镇学校里为学生和教师们义务书写春联,还被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被新郑市内多所学校聘请为校外兼职书法辅导老师,并成为每年文化下乡义务写春联的成员之一。

对他而言,书法是“纸上太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作时没有一点私心杂念,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他很享受这个过程。“创作的内容一般是名言警句、古诗词,是中国国粹,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赵丙钧坦言,正是“纸上笔馨,腹中学养”,才能创作出有活力的书法作品。

现在,虽年已古稀,他依然孜孜不倦,勤于练习,并经常与同行切磋,以追求更高的造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