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立德树人 同心筑梦
鲁老师的“爱心教育”
师恩难忘 常追忆
教师节 奖先进
教师谨防职业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优秀教师代表共话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 同心筑梦
王幸福
李太璞
吴红霞
张延芳
付凤娥

本报记者 孙娟 刘伟平 文 丁友明 图

年年桃李,岁岁芬芳。第30个教师节如期而至。

30年沧海一粟,思源撷英。

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座谈时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9月10日,这是学生感念师恩的日子,而一大批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在思考:如何将教书育人的薪火代代相传。

昨日上午,郑州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师德主题报告会在嵩山饭店举行,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们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教书育人的体会,谈一谈自己心中的教育梦。

他们说,一代代教师为我们搭建了成长的阶梯,要继续将教书育人接力棒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

“幸福校长”的教育路

教育是幸福的事业,享有“桃李满天下”的幸福。郑州有一个最“幸福”的教育工作者,他叫王幸福。三年援疆期间,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幸福校长”。

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天起,他就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来追求。从教27年来,他身上拥有太多金闪闪的荣誉: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者奖章、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省教育新闻人物、全国最美援疆人。今年7月,他又入选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也是郑州市中小学唯一一名候选人。

说起他的学生,这个身材魁梧、体育教师出身的硬汉子,却也柔情似水般细腻;说起三年援疆教育,也会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说起教育援疆时带出的3个自治区文科“状元”,也会发出豪情满怀的笑声。

2010年,他克服了年迈父母和病重妻子无人陪护的困难,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三年援疆之路。在援疆期间,担任援疆前方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兼任哈密市高级中学教学副校长。

作为郑州教育援疆支教队的负责人,他深知自己的职责重要。

三年时间,他竭忠尽智,传播理念,做教育教学的引领者,制订了“三步两点一基础”的工作策略,逐步在哈密引入郑州市的先进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大台阶,高考本科上线率由15%提升到82%,他为所在的学校三年培养出了3个自治区文科“状元”。

“我二十多年教书生涯一直在思索育人理念,二十多年的感悟是,‘教育须务本,本立而道生’‘爱人以德,育人以礼’是我的体会。”王幸福说。

今年年初,他结束了援疆任务,回到了郑州二中担任党委书记一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又是激情满怀。“我现在一切要归零,以前取得的荣誉归零。另外也要归一,一心一意做好学校党委书记的工作,把工作中的每一个点都放在教书育人的线上。”王幸福说。不仅如此,面对新时代的变化,他开始研究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应该是什么样,新时代育人的方法是什么样,继续为心中的教育梦想而努力奋斗。

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幸福校长”,正是这样一个人。无论他在哪里工作,带给人们的都是满满的幸福!

“教育在于教师爱的艺术”

她是上演“双城记”的班主任,连续多年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从2011年开始还跨年级带两个班的语文课,跨年级带两个班的班主任;她早上6点多就起床往学校赶,陪着学生一起出操,一起上自习,晚上10点还要查寝室;她对学生赋予了博大的爱,在和学生分离的时候,送给每位学生一份礼物,这礼物不是别的,而是一个光盘,里面记载了他们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她就是郑州中学的教师吴红霞。

不少人都会问她,连续多年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是如何做到的?吴红霞骄傲地说:“每个班级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家,而我就是他们的‘吴妈妈’。”

说起了自己的教育梦想,吴红霞也提出了具体的班级建设目标: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使其中的每个成员不积怨,有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比学赶超、公平竞争的意识;拥有积极的人格,宏观的视野,领袖的气质,济世的情怀。

谈起自己的教书育人观,吴红霞说:“只要你对学生赋予了爱,你也会获得意外的收获,教育的艺术,归根结底,就在于教师爱的艺术。”

2012年吴红霞生日时,她所带过的2004届、2007届、2010届学生在毕业后都回来给她过生日。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手捧鲜花,站在老师家楼下唱起《一生有你》。吴红霞说:“作为一名老师真想不出还有比这更浪漫的故事了,他们来时还送我一个大匾,上写‘家’字,感谢我三年来给他们家一般的温暖。”

在采访中,吴红霞感慨地说,只有当你的爱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你的爱才能化作一种力量,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而我们教师也会在倾注爱的同时赢得满足,品味深刻,收获幸福。

“升学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说起自己的学生封启阔,班主任李太璞颇为激动。“升学,是教育目标的副产品,为了孩子终身发展,育人才是主要的。”李太璞老师说起了自己的育人观。

封启阔是郑州回民中学的学生,高二那年寒假坐飞机旅游,机缘巧合被香港大学校长看中,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结果直接录取到香港大学。封启阔在高一时表现出对社会活动的浓厚兴趣,家长也曾担忧过他的学习。封启阔进入高二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始帮助老师设计研究性学习的一系列章程,最终写成了像一本书一样的章程,并将学生文化社团引入研究性学习,为此还荣获了郑州市中小学课题二等奖。

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郑州市回民中学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绿色教育之路。

李太璞说,2008年,学校推出了绿色教育理念,探索了6年,逐步走向成熟,家长、老师不理解,一路走来很艰辛,如今尝到了甜头。

绿色教育并不排斥升学,但绿色教育反对仅仅盯着分数。绿色教育追求学生的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我们相信,在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自然而然地‘升学’。”李太璞说。

在郑州回民中学的绿色教育系统中,高一开设有校本课程,比如十字绣、烤蛋挞、木工、围棋、手工课,每周的课程都会成校园一景,备受学生喜爱。高二开设研究性课程,鼓励学生走出去,比如工厂、社区、高架桥等,直接体验感受现实生活,回来交体验报告。

李太璞说,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是唯一的,我们希望孩子走出去,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人,让每一位学生成才,我们很高兴做到了,并且一直努力在做。

“教育应该是幸福的”

“做教育,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幸福的。”张延芳是郑州八中8年级的语文老师,郑州市2014年度优秀教师。从教22年的张延芳对教育有着自己的见解。

“自新课改启动以来,我们一直秉承‘阳光课堂’的理念,给学生创造快乐、五彩的课堂。”张延芳说,“阳光课堂”不是简单的口号,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她也有自己的一套。

为了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每天上课之前5分钟,张延芳都会安排两个人走上讲台做个小小的“演讲”,看似小小的举动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本有点扭捏的学生逐渐变得大胆,争先恐后站上讲台侃侃而谈。

张延芳还提出了“大语文”的理念,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在生活中,处处充斥着语文知识,它也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有助于增强个人修养和情趣。所以,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留一只眼睛”,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

“我坚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不在话下。”如张延芳所说,在她的课堂上,从没有枯燥的讲述,有的只是师生之间如泉涌般的思路碰撞,学生们个个活泼、爱读书、爱写作,并收获了成果。

“要对得起每一位学生”

付凤娥是高新区张五砦小学的一名教师,是郑州市第二届“最美乡村教师”获得者之一。自参加教学工作以来,付凤娥扎根农村,已经在偏远的小学工作了34个春秋。

1980年3月,付凤娥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只有5元钱,但是她总是把积攒下的钱都买成教学资料。付凤娥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与时俱进。她还先后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了中专、大专和计算机课程。

在付凤娥看来,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是最基本的原则。她的班上曾经有个叫王轩的男孩,性格很孤僻,经常迟到、旷课,是一个让任课老师“头疼”的学生。原来,王轩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忙于生计,王轩缺少了同龄人应有的关爱和教育。从此,付老师经常把王轩带到家里辅导作业,让他和自己的孩子在一块儿玩,还不时地把王轩搂在怀里,跟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慢慢的,王轩打开了心结,能独立完成作业,并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这样的例子在付老师身上有很多。“要对得起每一位学生”,带着这个理念,付凤娥一直默默奉献着。

长期劳累使付老师多病缠身。凭着对职业的热爱,付凤娥多次被高新区评为先进。但她觉得,成绩永远属于过去,她将继续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