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2014郑州华彬航空嘉年华·航空展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巡天遥看一千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巡天遥看一千河
——通航产业新城的人文内涵
柏庙孙氏庄园
图书馆侧面
重阳观三清殿(古建筑)
五云山教堂

本报记者 朱 华 通讯员 刘新华 万强

人文上街

上古时期,这里归九州中的豫州管辖,属中土名区要地。3000年商朝时为嚣地,地处京畿管辖范围。2500年前周灭商后归东虢国,名曰制邑,为国都所在。春秋战国时,郑灭东虢国归郑,韩灭郑归韩,属郑韩古国一部分。2200年前秦统一后在此设立三川郡,此后纳入郡县制管理。汉时属成皋县,三国两晋南北朝先后属荥阳郡、广武郡、郑州,从隋唐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是汜水县的一部分。1948年以后先归属荥广汜县、成皋县,后归荥阳县。

1958年,为了国家重点项目——河南铝业公司的建设,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虎牢关前、陇海铁路旁边成立了上街区,从荥阳县中独立出来,隶属郑州市管辖。

改革开放为上街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三产服务业提档升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2004年,荥阳市峡窝镇划归上街区,上街区的地域范围扩大到30个行政村,64.17平方公里。随着区划的调整,上街区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新高潮。

厚重上街

上街区是以上街火车站得名。上街火车站是以上街村得名。上街村名是怎样来的呢?说法很多,传说是上街村地势较高,汜水城遭洪灾时,人们相互喊叫,“上街了,上街了”,相互搀扶到上街村避难,时间长了习惯性地就把“上街”当作村名了。

上街是厚重的。

千年古刹重阳观。在上街区西南部峡窝镇观沟村西部,310国道北50米处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刹重阳观。她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扩建或重修。原有建筑包括山门、三清宫、老君洞、祖师殿以及戏楼、道院等。依山势由低到高有六层庙宇,从大门到观顶有十余层楼高。庙墙由石块、青砖和土坯构建。庙顶为瓦木结构,造型奇特,飞檐走兽,雕刻精致。现存大殿殿顶正面看为两坡高顶,实为前、后、左、右四坡屋顶,十分罕见。前檐下砖刻的十二生肖像,生动形象,惟妙惟肖。从大殿东北高处现存的两座道士房和几口窑洞依稀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的兴旺景象。

建筑瑰宝方顶明清古街。在301国道旁的方顶村内有一条明清古街,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是目前郑州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距市区最近的一处明清时期传统民居建筑群,代表了中原独特的乡土建筑文化,真实反映了中原地区明清以来乡村的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

方顶村原有古民居200余所,500余间,包括街道、祠堂、名人故居和一般性群众住房。该村建筑从明代中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保留有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中原地区传统的房屋、独特的单面坡顶房、绣楼等,还有部分现代平顶式建筑,共同构成了村落建筑整体。村落内民居多保留有四合院、三合院等建筑样式,个别房屋依山而建,依崖掏洞。建筑材料呈多样化,有砖、石、木、土等构成。建筑多为硬山房,建筑的墀头、门楣、墙角等许多部位都遍施各类砖雕、木雕及石刻,内容多以祈福、添寿等为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唐青花塔形罐和“曲棍球”图。2006年从马固村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自备电厂项目工地出土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该罐是目前我国最早、工艺最复杂、最精湛、器形最大的有明确出土单位的唐代青花罐。她的出土将中国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年,填补了中原地区乃至全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唐青花的缺憾,被文物专家耿宝昌列为“中华百件国宝珍品”。罐上幼童手持弯钩状长物,作击球状的图案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关曲棍球的实物资料,有着重大的考古意义。

灵秀上街

五云山上的彩云。五云山位于上街区的南部,北连上街城区、东部与南部接界荥阳、西邻巩义,距郑州市中心38公里。《汜水县志》地理卷山河篇记述:五云山在城东南四十二里,高绝千仞,形势嶕峣,与三峰山、佛山东西相对,巍然耸起,关阖邑旺气。山上有古清凉观,汜人士或读书其上,每见五云灿烂,穿窗入户,因名。

五云山是“郑州市唯一自然山区”。腹地达20平方公里,拥有1.7万亩原生态浅山坡地,11平方公里的起伏山峦。与主峰营坡顶588米的海拔交相辉映,有1000万余株原生树木,300余种珍稀植物,20多种稀有鸟类,空气湿度常年保持在55%左右,绿化率超过90%,负氧离子达到5000个/cm3。五云山北与黄河相望,西与佛山呼应。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嫦娥奔月都在此发生,是嫘祖活动的主要区域。山内有马跑泉、圣母庙、财神殿、老君阁、灵霄宝殿和古寨墙等多处旅游景点。郑州中原西路打通后,这里距郑州市主城区仅有30分钟车程。

桃红柳绿汜水河。汜水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新密市西北田种湾,流经荥阳市、巩义市进入上街区。汜水河在区内流经方顶村、石咀村、沙固村等村庄后,经荥阳市汜水镇口子村注入黄河。汜水河全长39.1公里,在上街区内蜿蜒迂回8.7公里,孕育了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为这里注入了灵秀之气。

汜水河是一条历史之河。《通志》云,汜水源出方山。《水经注》记载,汜者取水决而复入之意,北经虎牢城,东又北由孤柏嘴以下入于河。《山海经》曰,浮戏之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浮戏即方山也。

汜水河也是一条景观之河。清朝杭州人朱鼎在汜水县为官,十年未回苏杭。春天游汜水河,看到桃红柳绿的美景,勾起了思乡之情,竟把汜水比苏杭。

如今,汜水河将成为一条富裕之河。2011年启动的汜水河上街段治理工程让千年古河旧貌换新颜。工程疏挖河道清淤8.7公里,新建左右岸堤防13.3公里,重建跨河桥3座,新建排水涵闸8座。现如今河道内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河两岸树影婆娑,良田沃土,为在这里昂然崛起的汜水河花卉产业园和汜水河旅游观光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朝阳上街

文物旅游产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产业”,旅游经济是最具带动功能的“绿色经济”。上街区紧紧抓住我国文化旅游业进入发展转型和重要战略提升期,大力整合文化文物旅游资源,创新经营机制,一个在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潮头屹立的产业呼之欲出。

“国际慢城”:五云山山地生态公园。“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长久被高速“城市病”折磨的都市人,“慢城”成了他们心目中的“乌托邦”。上街区正以超前的发展理念,依托五云山山地生态公园建设中原地区的首个“慢城”,让都市人放下所有的负累,回归自然,回归淳朴。

在五云山1.7万亩浅山坡地中,在沁人心脾的鸟语花香中,生态公园规划了假日休闲娱乐区、山居度假养生区、温泉度假区、花谷庄园区、田园风光区等五个功能分区,占地11平方公里。同时辅助有机农业试验基地、休闲农业体验基地、绿色生态农业基地、观赏花卉基地、创想主题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高科技等一系列农业休闲娱乐项目,使五云山成为郑州近郊集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依托方顶明清古建筑群,上街区成功与投资公司签署了古文化村落建设项目协议,将古村落开发成古代文人墨客心之向往的心灵港湾。该项目将通过对方顶村及其周边三个村落的新型社区建设、现有土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在优先保障居民安置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休闲度假体系、商业服务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建成集休闲、旅游、居住、度假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居住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运动休闲、山水度假、诗意栖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鲜明、功能复合的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今年一季度,方顶村成功入选第六批河南历史文化名村,为方顶古建筑群的开发建设又增添了一张耀眼的名片。

上街区还依托道教重阳观,在其周边着力开发重阳观生态旅游区,在道教文化旅游上开发新的旅游观光点。重阳观生态旅游区在恢复重阳观昔日辉煌胜景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开发建设服务站、酒店、农家乐、超市、停车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将这里打造成为集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度假区。

生机无限的通航旅游业。借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东风,上街区加快通用航空城的建设,并立足郑州的区位优势,发挥河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上街区的通用航空旅游业也迎来发展的春天。上街区将大力发展空中游览、飞行体验、动力伞、滑翔机、热气球、娱乐风洞等基于通用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消费类服务业项目,开辟多条通用航空旅游航线,营造通用航空旅游热,打造领先全国的新兴旅游业态。

文化上街

上街区建区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全区群众文化活动日趋经常化、正规化,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自发、多元参与、厂区互动、惠及全民的良好局面。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触角更是深入基层社区,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日益完善的文化资源

文化人才

目前,上街区共有业余文化团体33支,成员1134人,并且已经建立了艺术人才库,共收录各类文化艺术人才200余人,创作出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小品、小说、摄影、书画等诸多形式的文艺作品,精品节目达300多个,并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进行展(演)出。禁止燃烧乐团、

红枫叶艺术团、星海民乐团、长青藤舞蹈艺术团等民间文艺团体在区文化馆挂牌成立,且常年开展排练、演出、培训等活动,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红枫叶艺术团曾受到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接见,由时宪芝作词,阎荣汉作曲的《铝都上街我爱你》、《惠安女美》、《把桂林带走》等歌曲广为传唱。其中,《惠安女美》获得第五届泉州旅游节“惠安,我可爱的家乡”十佳歌曲,文学艺术创作日趋繁荣。相继涌现出刘学林、寇云峰、王恰智、秦德龙等知名作家。全区累计出版文学艺术作品50余部。近十年先后获得国际、国家级奖项120余项,省市级获奖300多项,在全市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

文化场地和文化设施

上街区现有上街电视台、上街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平台,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图书馆、区文化馆、长铝文化宫、艺术宫、上街奥斯卡国际影城6处大型文化场馆。有综合文化站6家,25个农村文化大院、25个农家书屋、3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3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其中峡窝镇、济源路街道、中心路街道、工业路街道四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被授予“国家一级文化站”称号,新安路街道、矿山街道被授予“国家二级文化站”称号。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率达到100%,在全市率先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在2013年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达标验收工作中,上街区圆满完成创建任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上街区图书馆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馆藏图书六部类二十二大类3.8万余种、22.3万余册,年读者流通量16万余人次,外借图书17万册。近年来,该馆先后开展了“全民读书日”、“弱势群体帮扶”、“科技宣传周”、“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特色做法被省市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近年来,以文化馆为中心,以专业带骨干的形式,大力开展“文化艺术人才提升计划”, 定期开展舞蹈、声乐、器乐、书画等不同形式的文化培训活动,每周一到两期,每年培训学员千余人次。文化馆还走出去到基层开展辅导培训活动,以群众骨干带普通群众,以活动展演促文化培训,使上街区的文艺人才队伍迅速扩大。依托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上街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工作。近年来整理出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习俗、民间美术等门类共1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马固狮子鼓、《汜水河的传说》2个项目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轻歌曼舞,醉享其中”,这是上街区市民对上街区夏季广场文化活动的赞美之词。始于1989年的上街区夏季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上街人民夏日里的一道饕餮文化大餐。“欢乐中原·魅力上街”、“百城万场”为主题的夏季系列广场文化活动依托民俗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贯穿全年,每逢重大节日、主题宣传日,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活动就粉墨登场,且年年有突破,月月有创新。

在全区各个行政村、社区,依托社区文化活中心、农村文化大院等文化活动载体开展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风起云涌。社区文化志愿者骨干自排自演的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易懂,非常受百姓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区各类群众文化演出活动达近千场,参与演员上万人次,观众累计达百万人次,成为上街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龙泉书画院、石咀书画院为代表的民间书画艺术团体悄然兴起。8家农村书画院相继成立,有书画爱好的民间人士齐聚一堂,民间文化艺术品鉴赏收集、书画笔会等现象方兴未艾。其中龙泉书画院已初具规模,每年一届的马固书画艺术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与日俱增,前来助兴的嘉宾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马固村因此还被授予“书画艺术村”称号,成为上街区特色文化的一个代表。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