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7版:2014郑州华彬航空嘉年华·航空展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民生工程:要办到百姓心坎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民生工程:要办到百姓心坎上
教育惠民
固民生之基卫生医疗
解民生之急安居工程
圆民生之梦文体生活应民生之需 优化环境
增民生之福

本报记者 朱 华 通讯员 胡小珂 王晓宁

城乡面貌越来越靓了,孩子上学免费了,看病买药价钱更低了,最低生活保障又提高了,群众办事更方便了……在上街区老百姓的眼中,这样的好消息正接踵而来。

细数几年来身边的变化,上街区东方社区的王大爷脸上写满幸福,“自来水更加清澈甘甜了,背街小巷更加平坦通畅了,老旧小区也美丽转身了……”在王大爷眼中,困扰生活多年的“疑难杂症”正在逐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悄然发生着改变。

民生工程 件件抓落实

民生是杆秤,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承载着万千家庭的生活和富足。

为了把民生工程落到实处,上街区区长宋洁多次在会上提出要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及时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民生实事办在老百姓心坎上。为此,上街区专门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为组长,各承办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大实事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十大实事,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区政府各承办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自觉履行十大实事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奋战在工作第一线,安排作风好、能力强、业务精的同志负责具体工作,为实事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形成了层级分明、责任明确、齐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件件办到了百姓心坎上,也赢得了百姓的掌声和喝彩!

扶贫惠农 解民生之困

长期以来,上街南部革命老区由于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自我发展能力差等原因,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中,被抛在了后面。

上街区结合实际,对老区实施整体搬迁扶贫开发。投资1.9亿元建成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将南部山区5个贫困村近5000人整体搬迁到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集中居住,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再也不用挑水吃了”东林子村的吴大爷高兴地说,“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走三四里路挑水。这样的生活,我们祖祖辈辈不知过了多少年。如今安置房中就有自来水,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放心水。”政府帮助贫困山区搬迁的同时,还将农村因搬迁而闲置下来的建设土地投入市场进行招拍挂,让企业参与闲置土地的开发,不仅有效整合了山区土地及生态资源,而且使政府就有了充裕的资金给搬迁农户建设较好的安置小区,形成了土地资源的良性利用,实现了政府、农民、企业三方共赢。这样的经验做法在2012年4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题为《河南务实发展稳步前行》报道中得到充分肯定。

扶贫帮困之外,上街区还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000多座,发放“家电下乡”补贴2066万元,3.8万农民喝上了安全饮用水,累计下发粮农补贴253.8万元,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105.4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5000亩,建成各类日光温室、塑料大棚410余座,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028亩,使农村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就业服务 拓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大的民生命题。在上街,扩大就业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贴心举措,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政府把我们从大山上搬下来,还一直操心我们如何就业、如何致富,我们老百姓心里暖和呀。”从南部山区搬迁到五云社区的王师傅如是说,“我现在开了一家餐馆,生意已经做得红红火火了”。

针对像王师傅这样在搬迁村和合村并城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上街区积极开展了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深入推进“三定两建一扶持”农村就业服务机制,为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群体提供有效就业服务,让他们快就业,就好业。

上街区创新实施“三岗工作法”,为劳动者“找岗、建岗、转岗”,切实搭建起待业者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全区组织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从去年到现在,参加培训的农民1257人,转移就业人员513人。针对城乡劳动者,全区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让在职业技能、项目选择、法规政策、融入城市等方面提升素质。针对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区里不仅组织了职业培训,还召开类型不同的用人招聘会,多种途径为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从2012年到现在每月16日、30日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再就业。

为了大力推动创业,先后出台了《上街区关于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约7300余万元,实现了有创业能力的人自主创业、有劳动技能的人增加收入、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

鼓励创业的同时,政府也关注到了劳动者维权工作。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专项检查活动4次,检查各类用人单位247家,接待举报投诉和电话咨询414起,符合条件立案查处68起,结案66起,法定时效结案率100%。为劳动者追缴工资1140万余元,农民工工资1139万余元,补签劳动合同1026份。

社会保障

强民生之依

让老人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已成为评价一个地区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上街区敬老院里绿树红花争妍,环境清爽宜人,厨房、餐厅、图书室、娱乐室、医务室、健身室、洗浴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这里园林式的环境,真正成为了老年人安享晚年的乐园。

年近七旬的孙大爷说:“我们住在这里很幸福,有病了这里还有医生,护理员照顾很周到。孙大爷的幸福晚年,得益于上街区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投资2300万建成的上街区敬老院,占地面积28.7亩,床位180张,有效拓展并完善了敬老、养老的服务功能,实现全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同时,上街区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持续做好“五大保险”、新农合、新农保的提标扩面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努力构建社保“兜底”安全网,让留守家乡的老人安心、安全养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出门在外的打工者消除后顾之忧,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上街区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目前低保对象每人每月保障金提高到470元,2012年起累计发放保障金约851.9万元,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基本养老金增加到1906.2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31610人,每年均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896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738元;在全区的社区和行政村相继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室,实现了城乡康复全覆盖;严格落实计生奖励补助,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95万元,发放农村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27万元,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445.7万元,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达99%以上。持续做好缺陷一级干预工作,共投入68万元为1628对目标人群做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孕前风险评估,孕前优生康检率达到80%以上,待孕夫妇出生缺陷知识培训率、孕产妇出生缺陷常识普及率、高风险孕妇叶酸营养素增补率均高于80%;共投入140万元建设“留守流动儿童之家”14家,保障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全区建立8个法律援助受理点(站),法律服务实现应援尽援。

教育惠民

固民生之基

去年秋季,位于玉发大道的上街实验幼儿园十分热闹,面对崭新的校舍和游戏器材,孩子们如花的脸庞和爽朗的笑声打动所有人的心。

在上街,学前教育资源“紧俏”和分布不均是困扰老百姓困扰多年的难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到优质品牌学校接受教育,许多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离家远的幼儿园就学,接送孩子成了难题。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责任落在了区政府的肩上。该区科学规划和调整幼儿园,包括初高中的学校布局,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带动,积极开展名校创建。

上街区投资2233万元新建了实验幼儿园、安阳路幼儿园和通航幼儿园,进一步解决了幼儿就近入学难题,推动了城市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去年,全区实现了学校“取暖降温”和学校塑胶操场全覆盖,另外,第二外国语高中迁建和丹江路小学的新建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中。这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群众看在眼里,笑在脸上,暖在心中。

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政府也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普惠学生政策的落实。引入北大培文中学、郑州尚美中学,全面实施“教育教学1234工程”, 使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实施校长和中层领导竞聘制,强化奖惩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管理。2014年上半年免除学生杂费补助资金162.65万元,免费教科书83.44万元,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1.3万元,免费作业本14.37万元。

卫生医疗

解民生之急

峡窝镇大坡顶村从医48年的乡村医生范医生说,在新农合实施之前,不少农民明知自己得了重病,却因为昂贵的治疗费而不敢住院,只能硬扛着。现在有了新农合,一些农民连感冒、咳嗽这样的小病也要住院治疗几天。在上街,参合农民在参合年度内住院,不受住院次数和所住医院级别的限制,最高报销限额达15万元。与此同时,通过降低中医药起付标准,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搭建门诊统筹刷卡平台,实行慢性病医疗补偿,开设“济困病床”,简化就医转诊手续等多种举措,方便群众就医治病。

据了解,对于新农合保障制度巩固完善,上街区首先是落实惠民优惠政策。对新农合报销比例、住院起付线等进行了及时调整,门诊重特大疾病增加到25种。认真落实中医药优惠政策的同时,实行目录外用药、特殊检查患者签字及“一日清单”告知等制度,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截至目前,全区参与新农合农民有44895人,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38元,个人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35万元,共发放补偿金达1474.47万元,全区农民参合率99.01%。

除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外,上街区着力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持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使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去年,在免疫及地方病防治工作中累计投入37万元,合格碘盐食用率保持在93%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投资300余万元将峡窝镇卫生院建成首批郑州市示范乡镇卫生院;建成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个标准化村卫生所,济源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河南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打造“农村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20个农村片医小组和28个社区片医小组,协同卫生所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4万份,建档率100%,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安居工程

圆民生之梦

“原来我家的房子,还是上世纪60年代铝厂建厂时建的,一下雨就漏,冬天冷夏天热……”这是家住二十二街坊的张先生口中老房子的真实状况。去年,该区域实施棚户区改造时,他家被纳入了实施改造的范围,改造后的房屋彻底变了个样:二十多层的高层楼房,暖气、天然气直通入户,外表整齐美观,物业管理规范。

自2011年起,上街区将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三年来,上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共投入各类资金9亿元,共建成20幢,25万平方米,在建15幢,21.8万平方米,5062户居民将因此受益。

除此之外,上街区还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住房水平、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内容。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将廉租房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6元,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30万余元,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330户、890人次。

文体生活

应民生之需

“以前,早晨起来就是沿着路边来回走走,现在好了,铝城体育场成了大众‘健身房’,这里安装了这么多健身器材,还有篮球场、网球场,每天练会儿,一天精神气十足。”正在铝城体育场锻炼的老李高兴地说。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健身需求日益高涨,修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已成为必要。上街区启动铝城体育场升级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生活品位,更大程度地丰富百姓生活。

上街区除了完善全区体育设施,还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2012年至今,政府投资200余万元新建了3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25个农村文化大院,实现了公共文化全覆盖;全区建设24个农家书屋工作,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举办广场文化活动近100余场,放映电影1000余场,专业戏曲院团演出4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训各类文艺骨干5000余人次,为基层文化活动的繁荣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普及“新增道路旅游指示标识”,发放万余份,为各地资讯开展“千百十文明和谐家庭评选活动”,引起了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优化环境

增民生之福

“这些天可大变样了,乱设摊点的商铺没了,乱停乱放情况也少了,街道干净了,环境改善了,走在大街上心情都舒畅了。”这是上街老百姓对今年以来环境卫生整治效果的评价。此外,区政府还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根据上街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工程建设,投资1.2亿元建成中铝热力厂6~9号锅炉脱硫工程,投资470余万元的150蒸吨锅炉电收尘器改袋式收尘器工程、投资360余万元的碳素厂煅烧炉烟气脱硫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同时对城区所有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进行了拆除、取缔,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为了“创建园林城市,打造绿色家园”,上街区扎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截至目前,建成左照沟公园等3个综合性公园,世纪广场等3个大型广场、10个大型游园、2个防护林带,14个林业生态村,带状绿地覆盖全区所有主次干道,全区各类林地面积达,1315.9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34%,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43.2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7.1平方米。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面对民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上街区用真情书写出漂亮的民生答卷。上街区区长宋洁告诉记者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