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荥阳城关村:历史繁华之地
中牟民警冒雨赴汝州
为七旬老人补办户口
巩义农民将用上天然气
康百万庄园车马院首次迎客
新郑多举措加快棚户区改造
新密交警保畅通浑身湿透
登封今年将建460个4G基站
巩义特色农产品亮相农洽会
中牟农民边须海
成“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荥阳城关村:历史繁华之地
发现乡村魅力 转 走 改
荥阳老城东街的魁星楼。
抗日名将董天知将军塑像。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郑明驼 李文利 文/图

荥阳市城关行政村,原来只管辖荥阳县城以内农户,后来扩展到城乡四周。该村历代称保、区、乡、镇、大队,现在称村。千年来,无论世事风云如何变幻,这里总是县治驻地,充盈着浑厚的历史典故和文化。

荥阳的母亲河——索河浩浩荡荡数千载,现在依然绕城而过,她澄波粼粼,向后人们述说着荥阳的沧桑往昔。荥阳置县始于秦朝,因地处荥泽之北而得名。原县治位于惠济区古荥镇,北魏孝文帝十七年迁至大栅城(即荥阳老城,现在的城关村)。新中国成立后,荥阳老城为郑州地委、郑州专署以及荥阳县政府所在地,1954年郑州地委、专署迁郑,1981年县政府迁往东边新城区。

城关村属地多有文物古迹。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的大海寺,位于荥阳城东,索河之滨。隋末,李渊为郡守,为其子李世民目疾还愿而重建。该寺毁于五代后期,后历经重修,最后毁于20世纪20年代。1976年进行发掘,出土遗物有:北魏造像龛座,唐代坐佛8尊、立佛1尊,唐代菩萨18躯、菩萨头像10个、罗汉像3躯、像座1个,计42件。其他古建筑有南大寺、“一步三孔桥”、转山阁、二仙寺、魁星楼等等,有的被列为荥阳县历史上的“十大景观”建筑。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荥阳县城迁此,荥阳县衙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后来知县钟泰重建,宣德嘉靖年间闫充、张体乾重修,为四进院落。清代县衙沿袭明朝,民国承继,厅堂房舍90余间。整体布局严格遵循清代地方官署规制。县衙自南向北由中轴线及东、西两侧副线三部分建筑群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7亩。中轴线建有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有内宅、后院等。县衙大堂位于中轴线中心点上,形成了一个以县衙大堂为中心、以中轴线为纲挈的格局,厅堂轩敞、气势雄伟,辅助建筑在其东西依次展开。现在,荥阳县衙建筑布局依然保持原状。

荥阳老城东街的魁星楼,是为传说中的“魁星”钟馗而建的,原貌基本未变。魁星楼直径4米,高10米,呈八棱,青砖结构。基层正面设四门,均为拱券。楼顶为斗拱挑檐,檐角各系一枚铁马风铃,微风吹拂,叮当作响。距顶端两米处,置楼板,成斗室,四面各设一窗,内供檀香木雕刻的钟馗神像,栩栩如生。楼下原有一通写有“魁星楼”的石碑,石碑上没有其他文字,无法考证魁星楼始建年代。

董天知故居位于老城南街。董天知,生于1911年,1927年参加革命活动,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在“百团大战”中壮烈牺牲。为纪念董天知将军,荥阳市人民政府2005年修葺“董天知故居”,方便后人瞻仰。故居为明清建筑风格,三进院落,砖木结构。室外有董天知将军半身铜像。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