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一赴港“扫药”,靠谱吗?
全球亿万富翁有2325人
上海自贸区两项
新政10月1日起实施
全国外商投资
企业逾45万户
8月全省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增8.1%
我市外贸进出口
本月或大幅增长
环保部门8月份
受理投诉2461件
环境监察技能
大比武11月举行
全省前8个月新批
外资企业逾200家
跨境电子商务成中国制造新机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十一赴港“扫药”,靠谱吗?
提醒:切忌盲目跟风 当心“山寨药” 警惕“斤变两”

据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记者 张晶 张雅诗)又到十一国庆黄金周,在赴港内地游客的购物清单上,少不了会有几样药品。赴港“扫药”究竟靠不靠谱?要注意哪些问题?

记者在走访香港商业区一些大药房及资深行业人士后发现,很多在内地畅销、所谓“来港必买”的畅销中成药,香港本地人其实并不买账。因此,内地游客在选药时切不可盲目跟风,购买需注意两点:一要认清商标名称,不要被山寨药所蒙骗;二要看明白药品售价的度量单位,当心不良商家“斤变两”漫天要价。

六成销售额来自内地游客

在香港,无论是繁华的商业区、热闹的景点还是聚集的居民社区旁,总能轻易找到药房。在内地游客爱逛的铜锣湾、尖沙咀、上水等地,几乎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家药房。其面积虽小,但货品种类极为丰富。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药房,差不多可以供应4000~5000种药品和其他日用品。

香港港九药房商会理事长刘爱国从事医药销售工作已有52年。他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香港共有十几家药店,后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速,2011年底全港约有350家药房。近两三年来增速大幅提升,目前有约550间药房,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内地游客集中的景点附近。

据他估算,全港药品销售额内地游客贡献率超过六成,在内地游客密集的景点附近贡献率更超过七成。

内地游客赴港买药,还推高了畅销药品的价格。湾仔一家药房经理刘先生告诉记者,以内地游客热衷购买的某品牌“天禧丸”为例,几年前不到100块一打,但现在已炒到600块一打,还经常断货。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游客来港抢购的药品多为中成药,但实际上这些药品大多在香港本地“并不畅销”。“很惊讶为何在内地会被炒作到如此神奇。”刘先生说。

假药不多 山寨药不少

从南京来香港旅游的耿雪日前帮朋友买了好几瓶“黄道益活络油”。回去打开包装仔细一看,盒上名称写着“黄道长活络油”。除了一字之差外,包装的颜色、字体都没什么分别。“买的时候没详细看,觉得香港药房值得信任,没想到还是被骗了。”耿雪说。

跟耿雪一样买到“山寨药”的游客不少。记者发现,不少药房都将正品和山寨货品同时售卖,其中山寨货品大多会摆在更显著的位置上。

记者拨通香港海关的热线电话,海关方面工作人员回应称,香港假药很少,但山寨药不少。他解释,假冒药品中的中、英文名称及商标,都和正品一模一样;但如果同一款药品,只是包装与正品相似,名称却不一样,哪怕只是一字之差,也不能算是假货。

“以内地游客青睐的‘喇叭牌正露丸’为例,如果有一款品牌为‘叭喇牌’,且有合法的注册编号,那这样的药品在药房里出售完全合法。”海关人员说。

刘爱国建议,内地游客选购药品时一定要认真辨认正品商标和名称,对真伪问题有疑问可以随时拨打消委会热线求助。不要等离港后才想起来维权,否则时间、资费成本都较高。

消委会:警惕“斤变两”

香港消委会数据显示,《商品说明条例》从去年7月实施以来的一年间,消委会接获3463宗涉及不良销售手法的投诉个案,其中内地游客投诉820宗,占23.7%。其中,投诉数量排名第一位的行业就是“药物及中药”,涉及中成药、人参、珍珠末等。

在互联网上输入“香港药店斤变两”,会看到很多游客在香港购买人参、珍珠末、花胶等药品时遭遇“斤变两”的销售骗局。还有不少内地游客由于不了解两地度量衡标准的差异,往往以为捡到大便宜,而实际上当受骗。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香港,无论是黄金首饰店,还是中成药品店,大多以“两”当度量单位。但是,不同于内地的1斤等于500克、10两,也就是1两为50克;香港的度量衡标准是1斤等于600克,16两。而且,香港流通两种不同的“两”,在食品市场(尤其是参茸海味或药材),1两约为37.8克;在贵金属买卖市场,1两则约为37.429克。

香港消委会提醒消费者,一定要在购买商品前仔细留意价格标签上标识的产品价格和计量单位。遇到纠纷,要取回收据尽快报警或向消委会要求协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