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网格牵线 专家支着儿 葱户无忧
远程教育为登封农民谋富
巩义启动秋季农资执法检查
荥阳供销社备足农资保三秋
千年石窟寺
“红衣导游”暖嵩山
荥阳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中牟两奶牛养殖企业
获“省十佳”称号
巩义两年投资4亿元建新校
新密着力提升党委办水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千年石窟寺
佛像巧夺天工内藏国宝让历史在这里得到传承
石窟寺内的一处石窟。
密密麻麻巧夺天工的小佛雕像。
国宝级的《帝后礼佛图》。

本报记者 覃岩峰 文/图

对于巩义人来说,伊洛河不仅是城市的景观带,还是河洛文化的起源地。“石窟两千年, 精巧夺天然; 满座半残废, 神话犹相传。”在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北魏时期建造的石窟寺如今已屹立1500多年,如同一块璞玉历经沧桑却依然保留着那份尘封久远的神秘。

屹立千年的北魏遗迹

走进巩义市河洛镇寺湾村,这里的群众无一例外地会推荐你到石窟寺看看,信不信佛,都能闹中取静,参悟一些人生的道理。

石窟寺很朴素,与其说是寺院,更像是一处僻静的学堂。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年轻的石窟寺解说员朱莹便告诉记者,石窟寺背山面水,风光秀丽,被称为“溪雾岩云”的圣地,“石窟晚钟”为巩义八景之一。

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石窟寺的准确开凿年代不见于史书。据唐代碑文记载,石窟寺原名希玄寺,唐宋时称净土寺,明代袭之,清称石窟寺。这里不仅是唐玄奘出家的地方,也是唐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礼佛的圣地。而专家们根据史书上的片段记载,摘抄残缺的古代碑刻,依据石窟寺的雕刻艺术技法的传承分析,推测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的太和年间。

佛像巧夺天工内藏国宝

追溯不定的年代丝毫没有影响巧夺天工般雕刻的佛像。

走进石窟寺第一窟,四面环雕,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佛像如同一件件艺术珍品般呈现在记者眼前,深浅不一的纹路和精细到眉目表情的雕刻,让人对当年开凿石窟的艰辛有了直接的感受。朱莹介绍说,寺后有120米长的石窟群落,有上万尊佛龛佛像,而第一窟中的“帝后礼佛图”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孤品,堪称无价之宝。

在巩义历史专家孙宪周看来,巩义石窟寺的雕凿略晚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上更臻成熟,从石窟的整体构思及艺术造型上来看有着突出的特点。

让历史在这里得到传承

“窟窟相连,佛佛对立,世人无能逐其数者。”在此工作30余年的白春霞对于石窟寺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于这里的碑刻和历史了然于心。

“战争期间,有不少佛像被破坏。”白春霞告诉记者,除了战争、人为的破坏以外,自然灾害和岁月磨蚀也是石窟破败的重要原因。据《巩县志》载,从唐代以来,有记录的洛水泛滥就有数十次之多。每一次的洛水泛滥都带来大量的泥沙淤积,其中第三、四、五窟及千佛龛,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到新中国成立前已被洛水泛滥带来的泥沙淤埋三分之二。而大力山的石质松软,纹理较多,在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下,崖壁崩毁,洞窟坍塌,佛像失容,刻文损迹,一些雕刻作品已经很难看出其原始面目。

“虽然现在文物保护力度比以前大得多,可每每看到残缺模糊的碑刻和佛像时,心里还是很痛。”白春霞说,自己即将出版一本专门介绍石窟寺的书,希望国人能借此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古迹,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