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郑州地理
新书架
博古斋
散文
商都钟鼓
lh4915
lh492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9

从蜂窝煤到“高大上”煤气罐

20世纪60年代,农村烧草烧柴火,城市,则是蜂窝煤。冬天,没有暖气,要生炉子取暖。快入冬,先要去买那种铁皮烟筒,然后自己装烟筒,装炉子。

生炉子取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点火,要先拿一张报纸塞在炉膛里面,报纸要揉皱,上面放一块引火的草炭,在草炭上面再放蜂窝煤块。然后用火柴在下面点着报纸,报纸快烧完的时候引着草炭,草炭再引着煤,这样一步一步把炉子点着。这个过程烟雾很大,往往弄得满屋都是浓烟。

点火不是很难,所以学会并不难。难的是,炉子生着之后保持它不灭,还要达到取暖的目的。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天从早上开始的顺序是,(1)起床打开炉子,撤炉灰,把煤添上,15~20分钟后封炉子;(2)下班回来,打开炉子撤灰,加煤,等新加的煤燃烧旺盛时,就大概到了晚上8点了;(3)享受2小时稍微暖和的时刻,就要封炉睡觉了。这样,室内晚上最高的温度,也就在10~13摄氏度左右。

但是,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炉子灭了的事情经常发生。

使用蜂窝煤,最担心的是一氧化碳中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煤气中毒”。

每到送煤的师傅给各家各户送煤的时候,大家都会很客气地倒茶送烟,为的就是希望能够给自家送一些干的蜂窝煤,因为刚做出来的煤很湿,很不好点,而且还容易产生煤气(一氧化碳),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对送煤的师傅都很客气。当然,街坊们也都很体谅那些送煤师傅,一车煤几百斤重,一个人又要拉又要搬的,要是赶上几个院子深的就更累了,搬完煤往往是深秋的天气,却出了一身的透汗。挣的都是辛苦钱,所以大家能送点什么也就送点什么了。

一般这蜂窝煤被送到家之后还需要在院子里面吹上几天,直到差不多干透了才会全家总动员,一起搬到自家盖的小煤池或者窗台底下,再在上面盖上一层塑料布并压上几块砖或者瓦什么的,才算大功告成。因为这一冬天就靠这些煤了。谁也不希望下雨的时候给淋湿了。

一些会过日子的家庭会把煤炭买回来自己动手做蜂窝煤。不仅保证了亲自挑选的原料煤不掺假,还能省不少钱。做蜂窝煤的机器,是一个长一米左右的手提铁架子,下面焊着一个蜂窝煤模子,将煤炭装进模子,用脚将模子上面的盖子往下踏紧,然后一个成型的蜂窝煤就会从模子下掉出来,落在地上。当一排排、一行行蜂窝煤站成一个方阵,一家人咧嘴笑了。此时,唯愿老天保佑,两三天别下雨,把蜂窝煤晾晒得干干的。

1965年11月,第一座供应民用液化石油气的灌瓶站在北京西郊建成,并率先向北京一些居民区域发展用户。据有人回忆,当时一罐煤气是2.7元,议价是每罐3.2元。

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渐渐用上在当时看来很高级很先进的液化煤气罐。

简单而珍贵的爱情

有一本上海人婚照图册记录了上海人结婚服饰的变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人衣着如平常穿戴一样朴素,还流行“四个一工程”,也就是备一张双人床、一只热水瓶、一个脸盆、一个痰盂就可以结婚了。

一位1965年结婚的女同志回忆,当年结婚的时候,男方来我家提亲,聘金是4元,聘礼是2斤糖。婚事确定下来后,结婚那天就由丈夫骑着单车到我家来载我,我带着衣物、脸盆、桶等“嫁妆”就这样嫁到他们家,中午的时候丈夫家摆了一桌菜,“宴请”亲友,办理了结婚证,这样我们就算结婚了。

20世纪60年代的爱情和婚姻,不得不简单操作,低调进行。

1964年12月19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上海市儿童医院陆续有两个女青年结婚。在结婚的当天,一个新娘身穿紧身的连衫裙,唇涂口红;另一个新娘则耳环垂肩,项套锁片,戴着白纱镂空手套的手,还添上一只手镯。由于这两个新娘的打扮较为突出,在青年中间引起了议论。

1936年,日本退伍军官、财阀小岛和三郎,在天津第四区小孙庄靠近周公祠的盐坨地老闸口一带的200余亩地上,画线上桩,建起四五间厂房,装备了百余台日本制造的旧机器,招募200多名工人,挂起了“昌和工厂”的牌子。这家工厂生产自行车车架、车圈、前叉、曲柄、轮盘、泥板、三套轴等自行车主要零部件。然后,加上从日本运来的零件,组装成26英寸深绿色自行车,取名“铁锚”牌。小岛和三郎的“昌和工厂”每月生产900辆这样的自行车,这也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最大的自行车厂。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之后,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处派人接管了“昌和工厂”,暂定名为“军管天津机器第二分厂”,直属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1949年1月底,工厂全面复工。2月份开始正式生产自行车,并由政府调拨13万斤小米作为生产经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该厂被正式命名为“天津自行车厂”。 1950年4月,天津自行车厂开展了“造新中国一代坚固、耐用、美观、轻快的自行车”活动,二十多名工人自愿组成了试制组,他们借来绘图用具,用木板当图板,解剖分析了荷兰菲利浦、日本堀井和英国凤头等各国名牌车,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经过合理改进,反复筛选,又综合了来自群众的上百条建议,最后制订出造新车的方案。

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对加工工艺和工装设备也做了较大改动。后来,他们决定将车架结构进行改进,上管长度改为640毫米长,三五通接头改为大炉铜焊,加宽了车把尺寸,改进了热处理渗碳配方。为解决新车的材料问题,工人们用压延机把废油桶轧制成规格材料,还改造了旧模具。

1950年7月5日,十辆样品车造出来了。经过严格技术鉴定、性能试验和质量检验,新车性能质量远远超过了“中字”牌自行车。为了比拟它结实、轻快、漂亮的特点,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飞鸽”,上级也批准将这种车正式命名为“飞鸽”牌。从此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名牌自行车诞生了,1951年1月又正式淘汰了“中字”牌自行车,将“飞鸽”牌自行车成批地投放市场,年产自行车6890余辆。

“二八大杠”也是飞鸽牌自行车最早的特有型号,指28英寸的自行车,车架杠子可以坐人、放东西。特别适合三口之家前面坐孩子,后面坐媳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