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依旧
草坡晒日图
有趣的笔名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国画) 康新生
散步是现代诗行
《死亡通知单》
“程门立雪”
门外谈
春风细雨江南美 (国画) 刘家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程门立雪”
门外谈

“程门立雪”

门外谈

宋宗祧

“程门立雪”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它出自宋代学者、著名理学家杨时、游酢两人求学的故事。故事说,在一个大雪之日,杨时、游酢等人去拜见老师——洛学鼻祖程颐,程颐正在“假寐”,他们就在老师身旁站了半天。等到程颐醒来,门外已经雪深一尺。这个故事的主旨是宣扬尊师求道、虔心求教的精神。元谢应芳《杨龟山祠》诗云:“卓彼文靖(杨时死后的谥号)公,早立程门雪。”

“程门立雪”的史料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杨时传》:“杨时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说到这里,就想说说《程门立雪不是立在门外》(见《北京晚报》2012年10月23日)对某些出版物中杨时、游酢“立雪”的质疑。这篇文章指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少儿读物《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编》里杨时“立在门外候着”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该文作者经对《宋史·杨时传》等两则原始史料认真核对后说,杨时和游酢是恭恭敬敬地站立在老师程颐身旁,直到老师醒来。

对于这件事恐怕还是两点论比较好。首先一定要肯定,提出质疑的作者纠错纠得很好,钻研学问就必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但是,如果再反过来看,这个“错误”也不能怪这些出版物。因为“程门立雪”中的“立雪”按字面讲,就是立在雪里呀!所以,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成语本身在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或者说游离出了孕育它的母体——历史事实。人们约定俗成地把杨、游拜会老师这件事抽象成“程门立雪”,显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人们把它提升了、升华了,即赋予它了新的内涵。正是“立雪”这两个字,才使这个成语生动起来,才使它有了生命力。可以说“立雪”是这个成语的词眼,或曰“王冠上的宝石”。如果我们拘泥于历史真实,不用“立雪”二字,那么我们就找不到任何能代替这两个字的与之同样鲜明、生动的字,或者说根本造不出一个能够体现尊师重道意境的成语。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糊涂一点好。因为我们学先贤学的是精神,而不是机械模仿古人的做法。再一点,如果要较真的话,程颐当时只是“暝坐”,或曰“瞑目而坐”,没有睡很长时间。所以,杨时与游酢也没有站立多久。不可能“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那天下的是暴雪,雪下得这样大,是要阻断交通的,杨时、游酢还怎么离开?那好,雪大得迈不开腿,又不好意思住在老师这里,他俩就只好倒下身子扒叉着往前滚吧……这样往下分析,“程门立雪”就成了“程门滚雪”了。不能说味同嚼蜡,起码是索然无味,毫无意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