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繁花不惊,
银碗盛雪》
秋天的禅意
荷韵
“重阳”节考
人间烟火
尊重工作
qhq4915
qhq4911
qhq491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12

但是,时隔不久,袁运生与他的壁画便卷入风波之中。

有人戏言,当时,估计有人恨不能立即把画家袁运生当作高级流氓送进秦城监狱。

美术界中开始有人对画作中出现的裸体表示质疑,赞成者与反对者相持不下,争论逐渐升级,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的三个裸体从此不得不披上一层透明的纱衣。

1982年,袁运生出国后,机场壁画前立起一堵三合板做的假墙封住浴女画面。直到1990年,这堵假墙才被拆除。机场壁画与袁运生的曲折命运折射着转型期艺术的处境与观念的变革。

据袁运生回忆,他选在一天下午,把这几个人体都画了。画完了以后,当时机场建设总指挥李瑞环看了,很开明,对这幅画没有吱声,说等小平同志看完了再说,一点儿都没有给他压力。后来小平同志看了很肯定,说“我看可以嘛”。(中央电视台2007年1月16日节目《壁画背后》)

散散心,旅旅游

70年代,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没有“旅游”这个概念,那时候普遍工资低,吃饭穿衣都紧巴巴地,哪还有闲钱出去玩。况且那时候每周只有星期天休息,很多单位还要加班,更没有额外的假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利用一年一度的探亲,或者单位派出的开会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著名景区留张影,就算是很奢侈的“散心”了。

1979年7月,邓小平在视察黄山时的讲话,犹如高山一声雷,惊动了中国。他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省里要有个规划。你们物产很丰富,你这个地方将来是全国最富的地方。”

邓小平的“黄山讲话”拉开了中国旅游业发展大幕。

1978年11月30日,50个上海人乘坐一辆公共汽车,“悄悄”来到了苏州。

他们算是“文革”之后,上海出游的第一个团队。

不过,在当时,没有人敢宣称自己“出去旅游”,而仅仅说是“散散心”。

旅游,这种在“文革”期间备受批判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以这种“散散心”的方式,悄然回到上海,并很快在知识阶层、工商业者和高级职员中间流传开来。

1979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电———《上海恢复苏州一日游、杭州二日游》,报道称,“一日游”、“二日游”的旅游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污蔑为“提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已停办了十多年。现在恢复组织“一日游”、“二日游”旅游活动后,报名参加者很踊跃。

时至今日,当时的上海旅行社服务员(导游)王天范,依然能想起1979年“国庆游”中的一幕:杭州的苏堤上,他给游客念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游客有的默默不语,有的泪如雨下。

旅游成“资产阶级”生活

与“悄悄散心”的提法不同,上海旅行社于1979年推出的“国庆游”,可能是“文革”之后该市第一次公开提出“旅游”的说法。

在该旅行社服务了30多年的导游王天范记得,1979年9月1日,上旅“国庆游”首次开始报名。

仅仅只是在橱窗里贴了一张告示,王天范说,8月31日晚,就有人开始在福州路上的上旅门市部通宵排队。“人龙一直甩到云南路上,有百米多长。”

此前十余年,上海市民的旅游,一直在荒废中。

王天范,1979年作为兼职导游进入上旅,是“文革”后该旅行社乃至上海最早的导游之一。

1966年结婚的他,清楚地记得,8月16日,“文革”“破四旧”开始。这年,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旅行社也被迫关闭。

而他和太太的杭州蜜月旅行,也不得不改期。人人都紧张地在“抓革命,促生产”,出去游山玩水会被人扣上“资产阶级”的帽子。

“社会突然变得很乱,没有人还顾得上旅游。”王天范说,父亲生前是个工商业者,更得小心。“文革”前上海的老旅行家大多是有学问的工商业者,后来被戴上“封、资、修”的帽子,旅游也被视为“为地主和资产阶级服务”。

7.5元苏州一日游

1978年12月底,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成立了旅游组。这是上海的旅游业在“文革”之后开始复苏的最早迹象。

这时一汽服务公司的5个车队近50辆大客车,要在每个工作日接送上海郊区和安徽的三线工厂的工人上下班,而周日这天是闲置的。“文革”时期从一汽服务公司调往海员俱乐部担任调度员的戎良,曾经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最早的有声旅行社的导游,他想起来可以利用周末搞苏州、无锡、杭州短途旅游。

戎良曾经在海员俱乐部负责给政协和工商联的客人安排用车,手里掌握了大量这些客源的名单。这些老客户及其子女和亲戚朋友,成为后来旅游组的早期客源。

首班“苏州一日游”的客人很满意,请媒体的记者写了报道。到1980年,一汽旅游组最火的线路“海宁观潮”,一个周末就能开出五六十辆50座的大巴,驻车的南京西路甚至需要交警来维持秩序。

一汽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上海旅游。

1979年2月,上海旅行社复社。第一家专业旅行社终于重新在上海滩立起大旗。

1981年,街道、医院等开办的集体制“老13社”陆续诞生。上旅、一汽旅游组等有了春秋、东方、新华旅行社等强劲的竞争对手。

王天范记得,当时最经典的线路是“苏州一日游”,经济团每人只需要7.5元,便可以在苏州最有名的饭店松鹤楼吃一顿午餐,一桌10人,四个冷菜八个热菜。

而“杭州一日游”的飞机班则是当时最贵的线路,每人21.5元。吸引游客的是它的交通工具———一架美国二战时留下来的“三叉戟”飞机,能够直接从上海飞到杭州。有些游客为了坐飞机而专门报这个团。当时,上海地区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是58块。

早期的旅行社重社会效益不重经济效益,上旅“苏州一日游”报价7.5元,旅行社只赚5角钱。人们旅行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为观光,对物质的要求很低。

出门旅游先换粮票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行社,远远都不如今天这么容易。

那时还没有身份证,也没有打印机、传真机,电话费很贵,还没有普及。上海一汽服务公司旅游组的导游谢惠国每每统计了游客人数后,都要发电报到苏州、杭州的旅店,告知游客的到达时间、所需房间数量和用餐标准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