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与城的合唱
郑韩诗旅
随感
心灵的旅程
心语心声
留住乡愁
wjx4a2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与城的合唱

(上接T1版)

在广泛开展各类培训的同时,新郑市启动了首届群众文化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文艺比赛活动,实现让群众由观众到演员的转变。新郑市先后举办了合唱、戏曲、小品小戏、广场舞、盘鼓、2014新郑好声音等群众文艺大赛,还组织各乡镇(街道、管委会)集中开展了分区域展演活动,全市有近600支文艺队伍1万余名群众登上了舞台、参与了演出。各乡镇还结合实际,积极引导辖区内各社区(村组)之间利用节假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文艺巡演、互演活动,举办各类文艺比赛活动,将新郑的“文明河南·欢乐中原·魅力新郑”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延伸到了乡村、社区。

往常,不逢集、不逢节,有个民俗、有个表演在农村是稀罕事,但眼下在新郑却是平常事。“有了群众文化活动,鸡毛蒜皮的事儿能少一半。”和庄镇郑庄村军鼓队的指挥赵美荣说,以前碰见过不少喝酒、打牌,为争地头、用水等撕拽在一起的事,自从参加了文艺活动,人都变高雅了,扯皮事少了很多。

群众的幸福指数离不开丰富的文化活动,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得益于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据介绍,2011~2013年间,新郑市文化事业费累计投入1.3亿元,呈逐年增加态势。特别是2013年,人均文化事业费达80.1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新郑在继续加大市、乡镇(街道、管委会)两级财政投入(市级投入每年不少于300万元)的同时,通过村(社区)企共建共享等灵活形式,积极动员、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此外,新郑市为每个社区(村组)选聘一支文化志愿者团队,具体负责文化场所、文体设施等的日常值守和维护。乡镇(街道、管委会)负责为每个社区(村组)至少扶持组建1~2支具有地方特色的队伍,积极为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技艺培训、设施设备和经费,不断提升群众文艺素质。

据统计,目前新郑市共有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老年人活动中心、体育场及文化大院、文化站等公益性群众文艺活动场所287个,从事文化产业的歌舞娱乐、出版印刷、文艺演出、游戏游艺等经营性文化场所280多家,固定资产投入近3亿元,已初步构建了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基层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文化,已成为新郑新型城镇化中最美好的元素之一。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