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医联体效应 寻求医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
知识竞赛在郑启幕
追问扶贫开发如何扶真贫真扶贫
上街建立救助平台
服务老人特殊需求
郑大校长刘炯天
再获科技大奖
民航大酒店开始
拆除违建停车场
wx4a13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医联体效应 寻求医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打造高品质区域性医疗中心之路(下)
成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负责区域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心电图诊断。
2012年11月17日,河南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成立。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封宁 丁友明 文/图

2012年11月17日,我省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宣告成立。

对于这一医改破冰之举,原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按语说,建立“医疗联合体”,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是当前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河南省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为牵头单位,建立了由41家医疗机构组成的首家区域“医疗联合体”,力争实现优质资源区域内全覆盖,切实落实“基层首诊、分级诊治、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为群众提供安全、价廉、高效、优质、方便、连续的医疗服务。

“组建医疗联合体,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缓解群众看病难。”梳理两年来的发展脉络与成果,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院长郝义彬说,医联体实现了成员单位逐渐扩增和优化,探索出了一条以转诊、协作、帮扶以及品牌提升机制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医疗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路径,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纵向流动,让更多基层人民群众受益。

品牌集群活力的释放

两年多前,偌大的郑州市高新区,却没有一家像样的综合性医院,20多万辖区群众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疾病,总要费上1小时的时间赶到市区看病。

满足高新区居民基本就医需求及急危重症救治,将高端整形美容、高级健康管理作为重点发展专科,打造多学科综合性医院。随着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介入,这种困境终于被打破,一个3年规划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身处马寨工业园区的居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这里有高端科技、便利交通、舒适环境,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医疗机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托管马寨卫生院后,局面迅速改观,辖区群众不仅体验到了三级甲等医院的技术,还能享受卫生院的收费标准。

从纺织企业转型的豫欣医院、从电缆厂职工医院转型的郑州市康复医院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从这些医疗机构的困境中看到了社会需求,决定以优质医疗资源品牌进行充分整合。短短一年多时间,郑州市康复医院、豫欣医院就“老树发新芽”,成为康复医学、老年医学中的佼佼者。

同样,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虽然有着在精神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但却有着不少专科医院的发展困境:对精神疾病并发疾病缺乏足够的处理手段。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开展合作后,打开了优质医疗资源交流通道,更重要的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管理、制度和文化优势能够迅速发挥作用,形成了互补优势。

而有着58年建科史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皮肤科,一直渴望着“再次飞跃”——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在河南皮肤病防治领域的地位,强化综合能力。于是,该院从社会需求出发,强化需求量大的亚专业的设置以及科研与教学能力,成立了郑州市皮肤病医院,开启了皮肤专业发展新高度。

不管是处于社会需求空白点的综合医院,还是处于社会需求热点的专科医院;不管是进行全面托管,还是通过有效的机制形成“紧密关系”;不管是对于原有专业优势的再度开发,还是对于孱弱专业的“重度包装”……这一系列专科品牌、医院品牌之所以能够在同一时间段内强势崛起,得益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医联体的合理架构。

这样一个医联体,遵循着资源互补、合理就医的合作精神,强调自主之上的联合、联合平台上的创新热情,激发了各个专业、各个成员单位的发展活力,释放了健康品牌集群。

畅通快捷的协作通道

高新区居民史菊梅,是一位因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高新区医院住了15天院,花费2.1万余元。史菊梅由于加入了新农合,报销以后只花了6000多元。

费用结算遵循的是一级诊疗收费标准,治疗技术却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刚入院时,史菊梅病情危急,高新区医院利用双向转诊机制,通过绿色通道将史菊梅送到郑州中心医院救治。情况稳定后,史菊梅又回到高新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像史菊梅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医联体内上演。

郝义彬表示,作为牵头单位和核心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与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建立了完善的双向转诊机制、人员双向交流培养机制、知名专家定期坐诊机制,努力推广同质化的管理服务,形成了核心医院与成员单位之间畅通的分级诊疗通道。

比如,从形式上看,每天在高新区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之间,都会有4趟班车通行;每天在郑州市康复医院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之间,都会有3趟班车运行。其他医联体成员之间,也同样安排有班车,以接送两个院区之间需要检查和转诊的患者。

此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还利用远程心电中心、远程会诊系统等,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医联体成员单位紧密联合起来,确保打通畅通快捷的协作通道。

自2013年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成立医联体远程医疗中心以来,以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医疗为代表,以郑州市临床检验、临床病理两中心为补充的区域医联体远程诊断互助新模式,正在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全院带来一场革命。

目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除了负责全院及区域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对口支援及协议单位所有的心电图诊断外,还实现了门诊、住院部、急救车、体检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患者家中的远程心电诊断的互联互通。

除了远程心电诊断中心,2014年3月20日开始正式运行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同样依托该院区域医疗联合体,实现了聚合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基层医疗机构的同质化医学影像诊断服务。

该中心主任张新明表示,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对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全覆盖后,10名高级影像诊断专家和42名诊断医师的智慧将散播到更多基层医疗单位。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荆琳说,不仅如此,该院还与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连通远程会诊系统。这也意味着国内最顶级的医疗资源可以上通下达。

“这就解决了基层医院有设备没有诊断医师的人才困境,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向上流转,凸显了分级诊疗的优势。”郝义彬说,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平台可以实现远程会诊、双向会诊、远程手术指导、远程培训、数字资源共享等多种服务,实现远程影像、心电、病理等诊断,并实现心电图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的四级联动会诊。

为实现有序就医探路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康复医院+绿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了三级甲等医院+二级专科医院+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完美布局。” 绿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片医工作的副主任韩丽说,自从成为医联体成员单位后,她的工作变得充实多了。

她说:“单从康复诊疗这一块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服务区域内疾病筛选及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康复辅导,郑州市康复医院负责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患者,郑州中心医院则负责康复类的疑难杂症诊治,每一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

“目前,医联体内部已初步建成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三级医疗服务模式。”郝义彬说,在医联体内,有一个专门为医联体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医联体致力于为区域内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分级、连续的医疗服务,而双向转诊是实现医联体分级诊疗目标的关键。综合服务中心正是为规范转诊服务设立的。”

据了解,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和会诊调派服务。通过预约诊疗手段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让患者能够及时就医;会诊调派工作,视患者病情需要,基层医院作为申请会诊机构,可以向综合服务中心提交会诊需求,综合服务中心联系好会诊专家后,将信息反馈至申请会诊的医师。通常,普通会诊要求会诊专家24小时内到达会诊地点;急诊会诊要求会诊专家半小时内到达会诊地点。

“在医院的医师考核体系中,会诊服务质量考核满分10分,推诿、拒绝接受双向转诊患者或推诿会诊,发现一例一票否决。”郑州中心医院服务拓展部主任张健说。

双向转诊是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关键。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制度,规范转诊前、转诊中、转诊后服务;开通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会诊绿色通道,保证转诊渠道畅通。

此外,立足于双向转诊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挖掘出了大量的辅助信息,进一步促进了医联体工作的开展。如筛查出排前三名的转诊疾病,反馈回郑州中心医院后,医院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时,会侧重这方面疾病知识的科普;派驻专家团队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适宜诊疗新技术时,会优先开展这些疾病的治疗;为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免费开设基层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班时,重点讲解这类知识。

对于医联体的今后发展,郝义彬说:“医联体能不能壮大下去,关键在于机制运行是否合理、是否稳健,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利益分配和分工合作机制,是否形成了特定区域内的合理就医秩序,是否带动促进了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我们将以改革创新为基本手段,以保障群众健康为根本宗旨,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打造高品质的区域医疗中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