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朱熹与苏轼的俭朴生活
古代的女医生
新家园(国画) 陈庆民
浪漫的故乡
冰雪消融(国画 ) 陈乃贤
《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 》
燕儿将要话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朱熹与苏轼的俭朴生活

罗日荣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而苏轼更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这两人不仅在学识上有共同点,在生活上也有共同点,两人的节俭之名到现在还为后人津津乐道。

话说朱熹,他一生以清贫著称于世,生活践行“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奢侈铺张”的生活准则。

有一天,朱熹老先生去女婿家看望女儿,女儿见到白发苍苍的父亲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跟前,那是既心疼,又惊喜。老父亲来一趟不容易,做女儿的当然希望好好孝敬老人,准备做一点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家,以表孝意。然而,女婿是一个穷书生,家里十分贫困,女儿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做什么菜给父亲。无奈之下,女儿只好跑到屋后的菜园里摘了几根香葱做成清汤,然后又煮了一锅麦饭。

女儿在厨房里倒腾了半天,朱熹老先生在桌子边看书,好不容易饭菜做好了,朱熹的女儿从厨房端出葱汤麦饭,心里十分愧疚,觉得自己对不住养育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父亲。朱熹看到女儿尴尬的表情,知道女儿想孝敬自己,但家里实在太穷,于是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并且称赞女儿的手艺非常好!见父亲如此,做女儿的心里就更加内疚。朱熹见此,就安慰女儿道:“俭朴度日,是我们家的好家风。这样的饭菜已经不错了,吃起来不仅喷香可口,足以饱食,而且还能滋补身体,我有什么不高兴呢?说实在的,现在能吃上葱汤麦饭就不错了。到你这来时,路过前面的几个村庄,看见有的人家屋顶上的烟囱还未曾冒烟哩!”

父女短暂的相聚是幸福的,朱熹见女儿女婿一家和睦,日子虽然清贫,但也能填饱肚子,于是打算回家。临走时,他给女儿女婿写了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意思是说,葱花汤与麦屑饭两样搭配起来吃很适宜,葱可以滋补身体,麦饭可以充饥。不要说这样的饭菜滋味不好,要知道前村人家有时还揭不开锅呢!

朱熹崇尚俭朴,所以,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而颂扬之。苏轼和朱熹不同,苏轼乃四川大户人家,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北宋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待遇自然就有了变化,此时,苏轼一家人的吃用只靠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不过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苏轼这个人懂得经营生活,为此,他精打细算:每月初一这天他便从积蓄中取4500钱等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用画叉挑下一串来做饭钱,这样每天的用度不得超过150钱,剩下的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就是这样俭朴度日,苏轼依然过得有滋有味。

因为收入来源少了,家里的人都指望苏轼的工资和稿费收入过日子,所以,苏轼在生活上也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写过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贴在自家墙上。苏轼告诉家人,从今以后,自己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若有贵客来访,设盛宴招待也不超过三个荤菜,而且只能少不能多。如果别人请自己吃饭,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过这个标准。若人家不答应,就干脆不去赴宴。

苏轼与朱熹,尽管他们可能迫于生计,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但他们的这种会过日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苏轼因为经济紧张而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现代人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很多人既要做房奴,又要做车奴,还要做孩奴,有的人总是抱怨生活太苦太累,想起朱熹与苏轼,也许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地对待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