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绍义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 《礼记·王制》记载:“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这里的“辟雍”,就是国立大学的雏形,诸侯国国都设立的“泮宫”,就是标标准准的地方大学。可见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国立大学,只是不够完善罢了。真正的国立大学,还应该从汉武帝设立的太学算起。 太学创办之初,规模较小,以后规模逐渐扩大。汉武帝时只有50人,汉昭帝时100人,汉宣帝时200人,汉元帝时1000人,汉成帝时30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到了东汉质帝时“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30000名在校学生,这在今天,也是规模不小的大学。在今天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太学村的东汉太学遗址上,我们还能看出当年太学的规模。“凡所结构达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给这些被称为“诸生”、“太学生”、“博士子弟”的学生上课的除了一些名儒之外,历朝历代的帝王,也亲临太学,给学生授课,与学生联欢。《大戴礼·保傅》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刘秀曾多次亲幸太学,考究诸生学业,观看学生“雅吹击磬”,并给予物质奖励以劝学。《后汉书》儒林传和樊准传也记载,明帝“游意经艺,每乡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可见当时国家对太学的重视。 太学招生采取地方保送与中央选拔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入学年龄规定不低于18岁,但对于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最小竟招到12岁。汝南的谢廉、河南的赵建,都是“年时十二,各能通经,拜为童子郎”,颍川的杜安“少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不论出身,平民子弟也可以入学,只要学生容貌端庄,五官端正即可,地方推荐的杨终“年十三,为郡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学制规定8年,但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入学成绩参差不齐,优秀毕业生如果“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也可早日毕业。毕业后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配,有的留在皇帝身边为郎,有的回地方为吏。据《史记》记载,每逢到了学生该毕业的时候,各地的官员都会早早地来到太学附近住下来,等着接毕业的学生去当地任职。司马相如、张骞、王充、张衡以及“东汉第一通儒”郑玄等等都是太学毕业生。 太学的历史地位不容低估,借鉴价值也不容忽视。它除了给当时的统治者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外,也为后世办好大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