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5版:新郑·社会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山乡文化播种人 本报记者 沈磊 “门前扫出一片空地,旁边支上一个音响,音乐响起,大妈大嫂们合着节拍熟练地跳起来,不时还有几只具茨山柴鸡昂首阔步、漫不经心地穿行在跳舞的队伍里……” 这是近日记者在新郑市具茨山管委会苗家沟村见到的一幕,这也许是记者见过的最简单又有乡土味,最朴素又最生活化的舞台。欢快的音乐响彻在山脚下的小山村里,增添了许多乐趣和生机。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以前当地群众对生活的总结,虽然有戏谑的味道,但也是一种山村生活单调的真实写照。这一切的改变始于今年3月份新郑市组织开展的“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 该管委会文化站站长杨小惠对这种变化感受最深。她是这个山乡文化“新”生活的播种者和亲历者。“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真的很难。”谈到几个月以来的工作,她深有感触。 “和新郑的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群众的文化生活像荒漠一样贫瘠。”杨小惠说。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理位置,具茨山管委会所辖的行政村中还有很多自然村处于山区,群众居住分散,思想封闭,导致“文化生活这颗种子”在这里难以生根发芽。 杨小惠还记得刚开始教大家跳广场舞时的种种窘状:“广场舞都是城里人跳的,咱们山里人不兴跳这个。”“大庭广众下跳舞扭腰摆臀的,让人看了笑话!”总之,说啥的都有,大家对跳舞这样“时髦”的事情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为了打消群众的疑虑,解开她们的心结,杨小惠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三番五次到家里,“道理说了一箩筐”。 慢慢地,各村跳广场舞的人从两三个到十多个,再到逐渐组成广场舞队伍,杨小惠也义务担任起各村广场舞的老师。 杨小惠下乡又多了个新称呼——杨老师,村民以前叫她“杨站长”。相比以前,她更喜欢“杨老师”这个称呼。“感觉很亲切,而且特别有成就感,每次看到她们学会跳一首曲子,心里会特别高兴。”杨小惠说,“群众不会跳的曲子我要会,群众会跳的曲子我要跳得更好,这样才能保证培训效果。” 除了教广场舞,杨小惠还教大家打盘鼓、剪纸,这些都是新郑“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的内容。市里开展“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培训,杨小惠积极参加,学会后她再到各个村里进行培训。 杨小惠笑称自己“缺少文艺细胞”,但如今她随着音乐能翩翩起舞,挥动鼓槌八面威风,拿起剪刀瞬间剪出一只蝴蝶。这些都是她下苦功练出来的,“别人一晌能学会的东西,我常常要一两天才能学会。”“有时候练得入了迷,心里、脑子里想的全是练习。”前一段新郑市组织盘鼓比赛,她就“入了迷”,老琢磨打盘鼓,在家里给老公捶背的时候就不知不觉练上了,“ 咚嚓、咚嚓、咚咚嚓……”按盘鼓鼓点捶背一时成了夫妻俩的笑料。 跳广场舞的,打盘鼓的,剪纸的,寂静的山村渐渐热闹起来,潜藏在山乡群众内心的文化热情被慢慢唤醒。“虽然山村群众文化比较贫瘠,但群众对文化生活都有很强烈的渴望。”杨小惠说,这是她的最大体会。以前需要她挨家挨户去动员,现在只要音乐响起,很快就聚集一群人跳广场舞。 现在,杨小惠的电话很忙,都是各村要“杨老师”去指导的,这正是她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所乐意看到的,但也需要她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对此,杨小惠说:“我愿意!”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