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鱼子笺
祁连山武松塔拉的早晨 张伟 摄影
《董其昌行草书字典》
官帽与官职
费新我 书法
古诗词里的税收
秋水夜色(国画) 北山堂主
扫帚菜
登大同悬空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官帽与官职

连 航

唐之前的官服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区分等级的。女皇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禽)武(兽)官员,这个创意一改朝服等级形象,使人一看便知官阶大小。因此人们用成语“衣冠禽兽”来形容当官的。但是,成语却偏指了“衣”而忽略了“冠”。

在传统戏剧演出中,当官的总会戴上一顶两边有展(俗称翅),或圆或方或菱等不同形状的乌纱帽用于区分官职大小。实际上,根据官帽区分官阶并非这样。

戴乌纱帽最早出自东晋,当时宫官戴这种帽子。乌纱帽作为官服始于隋,盛于唐,成为官员的代名词则是明朝以后的事。文献记载,隋朝文武官的官服分为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种。乌纱帽就是文官的公服,用玉琪和簪导区别官阶。玉琪是帽子上的饰玉,簪导是连接纱帽和头发的物件。一品官九块玉琪,二品八块,三品七块,四品六块,五品五块。五品以上犀角簪导,六品以下象牙簪导。自唐朝始,六品以下去琪。

唐宋时当官的都用一块纱巾将头发裹起来,称为幞头,后人也称之为唐巾。关于纱帽的来历,据传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显示尊严将幞头改成纱帽,也有说是为避免大臣在朝堂交头接耳而设置的。也就是说,直到宋代,官场才出现了纱帽。明世宗将纱帽称为乌纱帽,因之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一尺多长细长翅,走起路来上下颤动,十分不便,便缩短了帽翅,并按帽翅宽窄区分官阶(官阶越高双翅越窄)。

清朝又将乌纱帽改为红缨帽,以帽顶所镶宝石和帽后翎枝区分官阶。一品官帽顶镶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晶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顶,八品阴文镂花金顶,九品阳文镂花金顶。红缨帽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即孔雀羽。花翎是清朝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经过考试了。花翎又分单眼,双眼,三眼(“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算一眼),有昭明等级、赏赐军功的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