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四灵
纪晓岚巧解“老头子”
康有为 书法
清代的皇家教育
《我们的故事》
思 念
湘西血粑鸭
秋趣图(国画) 周思聪
函谷关遐思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函谷关遐思

侯发山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市境内,始建于周初,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若单从建关时间来说,堪称天下第一关。关于关名的来历,《辞海》中说,“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闭。从字面上看,关的险峻程度可想而知。函关古道全长15华里,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克”,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古代就有人说: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楚汉争关之时,函谷关被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黥布一把火给烧了,后来虽多次修复,又多次毁于战火。现在的关楼,是根据成都青羊山出土的汉画像砖于1992年重新修建的。站在关楼上,回首西看,“古道”两边的土山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已经不见其险峻,函谷关雄伟的气势难以显现。跟我同去的朋友遗憾之余,开玩笑地说,若是再发生战争,这个关就无足轻重,甚至不堪一击了。

朋友的话让我浮想联翩。古往今来,函谷关一直是连通秦豫的必经之地,很多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遗闻传说,演绎出不少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据史书记载,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精通易经。一天,尹喜登上一个土台,发现东方有一团紫气升起,知道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于是沐浴更衣,静静等候。不久,果然有一位皓首长髯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徐徐而来。他就是周朝的柱下史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因见周室衰微,朝政废弛,便决定经函谷关到西域隐居。尹喜盛情款待了老子,恳请其著书立说,老子很高兴地接受了尹喜的挽留,著就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紫气东来”的成语就源于此。此外,还有“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繻”、“玄元灵符”、“仙丹救民”等历史传说和故事。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楚汉争关”: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而项羽自恃兵力强大,一路走大道,等他攻打到函谷关时,听说刘邦已入关中,大怒,命大将黥布强行攻关,并把关楼烧毁,上演了千古绝唱“鸿门宴”。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函谷关也发挥了重大作用。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河南会战”,短短20余天时间,就由洛阳攻到灵宝县城,中国军队据守函谷关,毙伤日军包括联队长、团长2000余名。少数日军窜至阌乡随即撤出,终未能西进一步。此外,还有“虢公败戎”、“割城求和”、“合纵攻秦”、“赤眉军攻关”、“西原大战”等战役。

来到函谷关,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是,学习或重温一下历史,不也是一分收获吗?更何况,这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有“道家之源”之称。《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这五千言中,老子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人文,进行了天才的猜测和生动的描述,他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概念,即为君王治理天下提供了指南,又为百姓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换言之,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祭拜老子,心灵受到一次老子伟大思想的洗礼。

看到“古道”上面凌空飞架的公路,联想到当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心里一下子就释然了:还需要函谷关独特的地理优势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早已不需要了。所以说,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函谷关,我还会再来的,因为她的神韵和内涵已经深深吸引了我。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