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汇聚为民务实清廉正能量
遗失声明
新郑市汽车站:拾到手机归失主 解客之急服务优
关注城市交通(二)
新郑征集2015年十件实事
基层风采
生活垃圾焚烧
发电项目落户新郑
司法局:开展自查 抓好重点 实现“全年红”
枣科院:提高科研水平 建设枣业强市
wyb4b3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汇聚为民务实清廉正能量
打通服务“零距离”

(上接T1版)在示范带动下,一场场辣味十足、刺刀见红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在新郑全面铺开,从具茨山下到溱洧河畔,“红红脸、出出汗”的浪潮迅速蔓延。通过开诚布公的、同志式的谈心交心,大家彼此捅破了“窗户纸”,消除了顾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许多年轻同志说,入党以来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会,感受到了同志间的真挚感情,体会到了党的优良传统,“这一课补得太及时了”。

真抓真改“重实效”

对照整改事项,新郑市重拳出击,把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和全面深化改革“三改合一”,对查摆出的问题,继续“梳辫子、拉单子”,做出整改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随着整改工作的持续进行,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帮扶”,作为20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事项之一,新郑共建立乡镇、社区公共职业介绍平台34个,建立空岗对接的企业249家,通过平台提供岗位24752个,召开各类招聘会8场,达成就业协议1083人,并将创业培训班开进社区,让失地农民在家门口接受培训。另外,针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城区交通拥堵等其他20项整治事项,建立“销号制”,在两个督查组明察暗访、督促落实下,整改工作有序推进。

随着中华南路双洎河大桥、大学路南延、西城大桥郑韩西路等一批道路、水利项目的开工建设,西南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便利,进一步统筹了城乡发展,“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得到解决。

针对“具茨山扶贫开发易地搬迁”等民生问题,在经过前期各级领导多次深入具茨山实地调研后,具茨山社区建设项目已于今年8月底正式启动,目前一期居民楼已建至6到7层,明年5月前,柿树行村、大槐树村村民将率先搬入社区新房。

华阳寨社区的开工建设,让村民们对未来生活多了几分憧憬。正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坚持群众路线,顺应了民心,维护了社会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批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得以解决。

…………

200多个日日夜夜,活动成果不仅体现在一张张笑脸上,更直观地体现在一组组数字中:处理信访案件33件,对22个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下发效能监察通知书,查处63名违法违纪人员,梳理各类制度58项,宣布废止和失效制度48项,排查解决民生问题4000余件……

数字虽显枯燥,但体现的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动真碰硬的精神和真抓实改的态度。正是这种按住葫芦抠籽、一项一项抓整改的做法,让新郑改出了发展的活力、改出了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赢得了民心,拉近了距离,真正让群众点了赞。

10月15日,在郑州市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比赛中,新郑市教体局、供电公司、和庄镇三支队伍代表新郑参赛,一举拿下四个一等奖。

这是新郑市“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的成果结晶,这项工程也是该市“六大工程”之一。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市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群众的现实需要,从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合作创业、文化惠民、现代农业示范、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行政效能提升”六大工程,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共建成农民协会总会和13个分会;开展文艺集中培训12期,组建各类文艺队伍600多支;现代农业示范区入驻农业企业10家,流转土地2.2万余亩。

同时,重点项目月例会、联审联批等制度,“经济110”投诉服务热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政府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保民生、保安全、治理违法建设专项行动”……一个个特点鲜明、作用突出的载体,提升了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以活动为环境整治保驾护航。

网格化管理方面,新郑在全郑州范围率先探索推行“三色旗”评定制度,每月对各单位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给出红旗、黄旗、黑旗评定结果,并在各单位公示栏等显著位置挂旗公示,让群众看旗知优劣、干部观旗知荣辱。今年以来,共评定红旗98面、黄旗59面、黑旗15面。

“网格代办服务制度”,让过去“群众跑腿”变成现在“干部跑腿”。新郑通过在各级网格化管理站开展代办服务,由各级网格长、市直职能部门下沉人员担任代办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于是,该市95岁的退休职工付玉芹,足不出户就办理了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腿脚不便的下岗职工宁辉,通过公证处网格人员上门服务办好了继承手续,免去了往返奔波。

一个个服务群众的载体,让新郑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在转作风上。

作风一变万事兴,1至9月份,新郑完成地方公用财政预算收入36.83亿元,增长34.66%;税收收入28.25亿元,增长33.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增长24.6%。在新出炉的“2014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新郑升至第48位;在“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新郑升至第59位。

作风建设赶考,新郑党员干部已再上路、在路上!

一股“为民务实清廉”的正能量在凝聚、再凝聚!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