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卫生健康 上一版3
图片新闻
医疗培训
医讯速递
别让“温暖”伤了健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别让“温暖”伤了健康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提醒:“慢病”患者多注意

本报记者 王治 汪辉

近日,我市已进入每年一次的集中供暖期。相比寒冷的室外,人们更留恋暖意融融的室内。但频繁穿梭于“冰火两重天”之间,这种温差的骤变往往给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不少人为了保暖而关门闭户,这样不仅不利于室内外空气的流通,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并可能导致口腔、鼻腔、气管黏膜等处的毛细血管干裂出血,发生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等疾病。对此,相关专家提醒,在享受温暖的同时,千万别忘记对各种“暖气病”的防范。

隐患:“暖气病”高发

就在人们翘首期待“温暖”到来时,医生们也开始准备迎接“忙碌时刻”的到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病人都会大量增加,这时候想正常下班就成了一种奢望。”一位呼吸科医生介绍。

相关专家表示,在最初供暖的时候,因为室内突然暖和,容易造成细菌孳生,病毒肆虐的情况,而此时又正是流感病毒爆发的高峰期,很容易让人得病。

据了解,每年到11月中下旬,各种急诊病人会大量增加,各医院都会迎来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疾病等患者就诊高峰。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往往成为最大“受害者”。

另外,供暖后,室内外温差比较大,血压波动也会变大,加重心脏的负担。长时间在干燥的暖气房里会出现头晕、软弱无力、多汗,甚至会引起血压升高。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

“口干舌燥、干咳声嘶……”暖气一来,相信不少人对这种印象记忆犹新,其实这已经为我们的健康敲响警钟。

专家介绍,口干舌燥是人体缺水的一个信号,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此外,室内外温差较大,频繁出入若不注意保暖,也会降低机体抗病能力,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集中供暖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在于温度不能自主调节。体质不同,对温度的需求也不一样。我喜欢凉快些,家人则喜欢身体能微微出汗的状态。”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

其实,温度偏低一些,反而对健康更有利。有研究证明,热带地区的人寿命短,而寒带地区的人寿命相对更长。因此建议每个家庭可以买个温度计,便于控制室内温度。

另外,一到冬天,很多人家里都紧闭窗户,怕冷气进来,热气散发出去,降低室内温度。而集中供暖温度不能自主调节,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也会降低身体抵抗力。

供暖后,市民该如何消除健康隐患呢?为此专家提醒,除了要配合医生进行正确治疗外,日常的生活保健也尤为重要。

每天都要给房间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最好的通风时间是在上午10点到下午三四点之间。清晨空气污染较严重,不建议打开窗户。通风时还要观察有没有雾霾,若是能见度低,就先别开窗,以免造成室内环境污染。

保持室内温湿度,室温保持在18~24℃为宜,湿度则保持在50%~60%最佳,可以使用加湿器,或摆一盆水,并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如吊兰、芦荟、富贵竹等,也可平均两天进行一次熬醋熏蒸或过氧乙酸消毒。

平日尽量多喝开水,多吃蔬菜和水分充足、含多种维生素的水果,选择进食一些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豆腐等;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限制饮酒。

另外,寒冷季节,应改变“猫冬”习惯,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

提醒:“慢病”患者多注意

供暖初期,有些高血压患者会感觉不适,“平时正常吃药却挡不住血压计一个劲的上升。”患有高血压的李先生无奈地说。

专家指出,干燥缺水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也较高,人在夜间呼吸和出汗,会耗散部分水分,加上老年人常有起夜习惯,消耗水分较多,暖气来了之后,体内更容易缺水,所以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发季节。

寒冷天气里人们还容易罹患呼吸系统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气喘,这些都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另外,一些本来就有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的患者,此时稍不注意也很容易出现危险。比如,高血压患者在寒冷刺激下很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症状;如饮食不注意,长期进食大鱼大肉会使血脂增高,血液变得粘稠,导致重要器官动脉供血不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