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笔墨里的守望者
多开门窗勤喝水 强化锻炼保健康
关注城市交通(三)
赵霞:潜心剪纸艺术 传承传统文化
网购:让人欢喜让人忧
wjx4b7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笔墨里的守望者
牛犇正在潜心创作。
受“新安画派”影响,牛犇创作的“溱洧秋波”画风趋于枯淡幽冷。

本报记者 刘佳美 沈磊 文/图

南桥风雪、溱洧秋波、塔寺晚钟、欧坟烟雨……一个个浪漫而有诗意的明清新郑八景,对于许多新郑人来说,或许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偏偏就有人“牛脾气”上来,又是几番寻景印证,又是四处翻阅资料,直到用笔墨将美景还原出来。

有着如此“牛脾气”的人,名字里有四个牛——牛犇。作为土生土长的新郑人,刚步入而立之年的牛犇,对家乡有着超出年龄的深厚感情。“我希望用画笔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家乡山水秀美的一面。”为了尽量真实还原,他在创作中结合了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对于新郑八景的诗句描写。

妙笔丹青赞家乡,是因为感情的迸发。而对艺术的痴迷,则是源自内心的热爱。凭借着这份热爱,30岁的牛犇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了12年。如今这个熟练掌握书法、国画、篆刻、装裱技巧于一身的年轻人,在当地书画圈里已小有名气。

“现在愿意静下心来钻研传统艺术的年轻人不多了,他能在斗方之间坚持至今实属不易!”一位新郑书画界老前辈这样评价牛犇。的确,在牛犇人生最美好的花样年华里,他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花前月下”和“对酒当歌”上,而是用笔墨书写了不一样的青春路。虽然这条道路不仅寂寞孤独,还要承受现实的压力,甚至亲友的质疑,但牛犇始终坚持如初。

“情不自禁”,是牛犇对自己最初走上这条路时的最大感受。高中时,偶然看到一本关于篆刻的书,立刻被一方方造型各异的印拓所吸引,“感觉像得到了一本‘武功秘籍’”。从此,牛犇开始疯狂“修炼”。“没人指点,就在萝卜、橡皮上反复雕刻,同学都说我走火入魔了。”牛犇回忆说。

升入大学后的牛犇,随着对篆刻的了解加深,逐渐意识到没有书法的功底,再精雕细琢的印章终究带着几分“匠气”。为此,牛犇四处找名家指点,并拜“草圣”林散之的弟子单人耘为师,入门“新安画派”。经过名师指点的牛犇,书画功力突飞猛进,又是在大学举办个人展览,又是接受省级电视台专访,一时间成为校园里的“传说”。

可当站在毕业的人生路口,“传说”很纠结。在多方压力下,牛犇不得不暂别艺术道路,选择了一份在大家看来还不错的工作。“选择完就后悔了”,牛犇说,本想利用工作之余继续书画篆刻,可空闲时间被挤占,根本没机会拿毛笔,“每一天都是煎熬,实在不能忍受把书画当爱好,我还是想把它当事业!”于是,牛犇辞掉了这个在大家眼中收入颇丰的工作。

重新返回艺术道路的牛犇,很快开办了一家名为“大河堂”的书画工作室,就在他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包租婆的涨房租“通牒”给牛犇兜头一盆凉水。面对高额的房租,牛犇这次没有再向现实低头,而是把工作室暂时搬回家中,继续坚持。

如今,虽然家中地方狭小,但牛犇依然每天潜心练习书画篆刻,不亦乐乎。对于工作室的未来,牛犇有着自己的想法,“尽快让工作室重新开张,然后联系书画圈的朋友围绕新郑市的老城印象、红枣文化等创作一系列书画作品,也算为我们自己留住乡愁。”

对于今后的路,牛犇坦言,这条道路虽然痛并快乐着,但是还会继续坚持,“我要做一个笔墨里的守望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