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在青山绿水间(国画) 陈庆民
连 载
桂河大桥遐思
《幕僚》
法如塔
读书,就是寻找
书法 崔向前
古代的宫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桂河大桥遐思

吴建国

桂河大桥位于泰国西北部与缅甸交界处的北碧府坎查那布里镇,距曼谷120公里。这座横跨桂河的铁桥,是二战期间数万名盟军战俘与东南亚劳工用血汗和生命筑起来的。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这段残酷的历史,大桥现已成为泰国旅游线上一个常规的观光景点,游人如织,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真诚地凭吊昔日血泪斑驳的战争伤痕。

1943年,日军为支援印缅战场的作战,派遣更多的军队进入缅甸,封锁滇缅公路,扼杀中国的国际物资供应线。强迫成千上万名被俘的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军人和当地民工及华人,在日军的强迫驱使下,修筑一条由泰国的班磅至缅甸的萨摩佛塔地区铁路,全长415公里。建造这座泰缅边界的桂河铁路大桥,因桥一侧的地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开凿在悬崖峭壁上,工程十分艰巨。所以在修建过程中,牺牲了无数生命。因而,桂河大桥又称“死亡铁路”的咽喉。

战后重修的桂河大桥,是建筑在七座混凝土桥墩上的钢架桥,钢梁上铺着枕木,铁轨一直从桥上伸向远方,横跨桂河,通向缅甸。每天都有列车穿行在这条铁路线上,桥旁的游览客车也会不时往返。平静的河面上还常常漂过一艘艘游船,我们一行就是从上游激情满怀一路高吟《歌唱祖国》这样的歌曲,同其他船只上的许多国内游客遥相呼应着在大桥附近登岸的。醇酒美人,山光水色,船上的歌声响彻云霄,难怪桂河又被很多国人称作“小桂林”。

沿着铁桥漫步,锈色斑驳的大桥显得凝重而凄怆,就像饱经沧桑的老人,仿佛无声地向前来参观的游人诉说着难忘的过去。灿烂的阳光照在桂河上,在河面洒下一层金辉。我一面端详着大桥上的钢梁或铁轨,一面沿着轨道旁的人行便道向河对岸的缅甸走去。此时,电影《桂河大桥》中的画面不时在脑海中叠印,很难将面前的美景与当时惨烈的战争联系起来。然而,桥头矗立的两颗重磅炸弹模型在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战场,黑色的弹身,红色的弹舵,在那儿无言地诉说着昔日那些惨绝人寰的日日夜夜。

桂河桥头不远处,是盟军战俘营的原址,如今是一座小型的战争纪念馆。一辆日本战时的蒸汽火车停放在入口处,黑黝黝得如挥之不去的噩梦。馆内陈列着许多当年战俘和劳工们使用过的简陋劳动工具、破烂衣物和各种生活器皿。几间经过复原的茅棚里,那些骨瘦如柴面容枯槁的战俘和腰间仅挂着一缕遮羞破布的劳工,形同野人。再现了当年惨遭日军奴役的盟军战俘绝望的生活。“经常在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下醒来,发现躺在我身边的人已经在头天夜里死去,他们的皮肤像蜡一样惨白冰冷。”一位名叫亚当斯的战俘在战后回忆道:“另一些时候,有人会在工作期间倒地猝死,成为秃鹫的腹中之食。”

距桂河一公里远的公路旁,是一片碧树环绕、绿草如茵的盟军公墓,有近七千名战俘的遗骸葬在这片肃穆的墓地里。墓园里一方方黑色大理石的墓碑整齐地排列着,镌刻着死难者的姓名、国别与部队番号。那一座座无声的碑牌,无不说明战斗的剧烈和战争的残忍。一些旅行者大多是西方人,会静静地站在某座坟茔的前面,无声地哀悼殒命异国他乡的盟军士兵。其实,这里安葬的仅仅是其中极少的“幸运者”,绝大部分死难者却无名地留在铁路沿线莽莽的荒山野岭之中。

夕阳西下时分,我恋恋不舍地从桥的那头往回走,这时,微风吹拂,晚霞璀璨,两岸景色瑰丽无比。人们笑逐颜开,沐浴在一片和平的阳光下。战争硝烟已经远离桂河大桥,但是,世界并没有完全太平,恃强凌弱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正当我在默默祈祷和平的当儿,一列从河对岸缅甸方向开来的蒸汽车,拉着汽笛、喷着浓烟,缓缓地驶过大桥向泰国境内驰去。我站在那里,看着列车渐渐远去,一直消失在远方,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驻足桂河桥头,我久久徘徊,静静地凝视着霞光照耀下的美丽桂河大桥,愿世界铸剑为犁,充满和平与爱;祝愿桂河永远碧波荡漾,再也不要有战争;也祝愿桂河大桥永远挺立,那巍峨的身姿,无言地警示后世,莫忘历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