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雕龙刻凤》
净藏禅师塔
先别把他当坏人
春暖人间(国画) 贾 雨
秋水文章不染尘
抱朴含真(书法) 崔向前
乌鸦的叫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乌鸦的叫声

宋宗祧

好久没有听到过乌鸦的叫声了。

儿时,乌鸦是种司空见惯的鸟,常常会听到乌鸦的叫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涯何处无乌鸦。但没有料到,如今想听听这些旧日伙伴的鸣叫,却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儿。

后来上中学,读到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首句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虽然根据常识知道,霜华是凝结在草木之上的,不可能“满天”,但是,却无端地觉得美,很有意境。特别是和“月落乌啼”连在一起,读过之后,咋觉得就好像满天都是侵肌砭骨的霜寒。我十分佩服,简直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你看,表面上张继好像在“无理取闹”,可人家居然真就让这个地上的霜飞上天去“大闹天空”了。“非理”得好,真是太神奇了。于是我就遥想“枫桥夜泊”的意境,盼望有那么一天,能到苏州去,躺在一叶扁舟中,晚上面对整个天宇一片灰蒙蒙的光影,佯装酣睡。等到夜半时分,睁开眼睛偷觑西偏的上弦月。看着看着,突然一瞬间,月亮沉了下去,岸边枫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呱呱鸣叫,寒气来袭,冻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于是想到在千里之外念着自己的父母,你们知道儿子在这里受的苦吗,一个人孤独无助地披衣坐起,愁意阑珊。

这个梦一做就是十几年。参加工作之后,到福建出差,列车半夜到达苏州,心里再一次涌动起想体验一下“月落乌啼”的狂潮,于是毅然下车,步行到寒山寺外,立于枫桥之上。可是,除了同样是晚秋的夜凉感觉外,怎么也听不到乌啼的声音。

冷风入怀,只有失望和遗憾。

只好把梦想打折,不要“月落乌啼霜满天”了。我想,何时能再听到乌鸦的啼鸣即可了却我的梦想。

苍天不负有心人。

那是到洛阳黛眉山旅游。我们一行来到了矗立于峭壁下的飞来神石面前。这块巨石大体上是长方体形状,重约800吨,仅靠竖直底面的少半边岿然斜倚在下边的石头上,倾而不倒。正当我们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讶而喟叹时,下边的山沟里传来了乌鸦“哇—哇—”的叫声,放眼望去,一只乌鸦闪动着翅膀掠过山谷。同来的洛阳才女梁灵凤突发灵感,说道:“乌鸦的叫声虽然听起来有点瘆,但确实是深山老林的一个意象符号。在小说、电影、电视剧里,只要一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出现,就必定是进入了如‘野猪林’那样空旷的深山老林。”

乌鸦的叫声让我听得入了神,我一直望着乌鸦消失的方向发呆。

“宋老师,看什么呢?”小梁微笑着问道。

“啊,没什么,”我回过神来,“看乌鸦呢,你刚才说什么?”

“她说,乌鸦的叫声是深山老林的一个典型意象符号,”另一个才女梁晓辉解释道,“如今在文学作品里,乌鸦的叫声几乎等同于深山老林。你说对吗,宋老师?”

“对呀,太对了!”我称赞道,“唐诗宋词就经常用乌鸦来渲染环境,例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周邦彦《蝶恋花》中的‘月皎惊乌栖不定’,都是这样的名句,但最有名的还是《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试想,如果没有那两声乌啼,枫桥之夜也就索然无味了。”

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上还时而听到三两声乌鸦的叫声在山谷里回响。它不仅把黛眉山衬托得更加清幽神秘,而且也让我们如同置身于喧嚣的尘世之外,重新回到了那个“处处闻啼鸟”的少年时代。此时,我忽然想到了民间“乌鸦主凶兆”的说法,说是只要听到了乌鸦叫,就没有好事。对此我感到怪诞,不可理解。

如今,曾被古人赞颂为“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的乌鸦,不仅基本上退出了城市,而且也对不少繁华乡村望而却步。我不敢想,如果以后连深山老林都听不到了乌鸦的叫声,我们人类还怎样生活?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